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新闻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

说起郭台铭,大陆人都不陌生。他是富士康的创始人,也是全球电子代工行业的“大佬”。富士康这家公司更不用多说,苹果、华为这些大牌手机背后的代工主力,最鼎盛的时候员工上百万,简直就是个“工业帝国”。郭台铭和富士康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崛起的活教材。

不过,这几年风向变了,中国市场不再是那个随便让人“割韭菜”的地方,反而成了全球制造业的硬核玩家。郭台铭当年豪气冲天地说:“我来大陆建厂,是给他们赏饭吃!”结果呢,现在他发现,端着饭碗等赏的,反过来成了自己。这变化,不光是郭台铭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翻身的缩影。

郭台铭,1950年出生在台湾,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家庭主妇,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年轻时考进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的是航运相关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航运公司干了几年。

但他不甘心一辈子打工,1974年,他借了母亲10万元新台币,创立了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刚起步时,公司规模小得可怜,就几个人,专门做电视机旋钮之类的小零件,赚点辛苦钱。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1988年,郭台铭看准大陆的机会,把工厂开到了深圳。那时候,中国刚打开国门,劳动力便宜得惊人,政策也给外资各种优惠。郭台铭抓住了这波红利,富士康开始起飞。

到了2001年,苹果把iPhone的代工订单交给富士康,郭台铭彻底站上了风口。他在深圳、郑州等地大建工厂,员工人数一度突破百万,富士康成了全球电子代工的头号玩家。

郭台铭本人也风光无限,2001年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还四次当选台湾科技首富。那会儿,他在公开场合放话:“我来大陆建厂,是给他们赏饭吃!”这话听着霸气,但也埋下了日后被打脸的伏笔。

富士康在大陆的投资,简直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的教科书。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厂,起初只是做些电脑接插件的小生意。后来,他发现大陆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就开始大干快上,工厂开遍了深圳、郑州、成都、武汉等地。尤其是2010年郑州富士康的落地,堪称经典案例。当时,河南省政府为了拉来富士康,下了血本: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招工支持一条龙服务。听说时任省长还亲自到机场接郭台铭,一个月后,第一期厂房就建好,10万工人到位,效率高得吓人。

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大陆的低成本劳动力和政策倾斜,但反过来说,富士康也给大陆带来了不少好处。郑州富士康一落地,当地经济立马被盘活了,工作岗位多得数不过来,还培养了一堆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那段时间,富士康和大陆的关系真是“双赢”:富士康赚得盆满钵满,大陆拿到了就业和技术。这模式看似完美,但也埋了个隐患——富士康太依赖中国市场了。

时间快进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打,关税、地缘政治风险让郭台铭坐不住了。他觉得不能把鸡蛋全放中国这一个篮子里,得分散风险。于是,他开始搞“全球化布局”,要把产能挪到海外,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可这步棋,他走得并不顺。

先说美国。郭台铭豪掷100亿美元,要在威斯康辛州建个“超级工厂”。结果呢,美国人工贵得离谱,政策还变来变去,项目拖了好几年,最后基本黄了。再看印度,富士康投了7亿美元在金奈建厂,想接手苹果的部分产能。

可印度基础设施烂得不行,工人技术也跟不上,2024年印度工厂才产了3000万台iPhone,占苹果全球产量的13%,远远没达到预期的20%-25%。更惨的是,2025年1月,富士康连大陆员工都不派了,改派台湾员工过去,摆明了是对印度工厂没信心。

反观中国这边,制造业却在闷声发大财。比亚迪、立讯精密这些本土企业冒出来了,靠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优势,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2024年,比亚迪卖了427万辆新能源汽车,稳坐全球第一;立讯精密营收268.795亿元,增长15.91%,还成了苹果的新宠。这些企业的崛起,直接威胁到富士康的代工地位。郭台铭想跑,可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中国这个“大本营”。

以前提到中国制造业,大家脑子里就是“代工车间”四个字。劳动力便宜,能干活就行,赚的是辛苦钱。可这几年,中国市场变了,变得让人刮目相看。从低端代工到高端制造,中国企业开始玩技术、搞创新,彻底翻了身。

2023年的数据就很说明问题:中国每卖出2辆车,就有1辆是国产牌子;国产车每卖2辆,就有1辆是新能源。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中国不再是只帮别人组装零件,而是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品牌。像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华为的5G技术,都是硬实力。这种变化,不光是技术上的,更是观念上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和社会责任,消费者也更愿意支持国货,民族自信心起来了。

全球制造业也在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新技术,把行业推向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阶段。中国没闲着,早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把制造业往高端化、智能化带。现在,中国不光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还是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的价值链条,技术、品牌、市场全都有了,话语权自然也上来了。

202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家公司的海外收入达到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2%。像比亚迪、立讯精密这样的企业,海外业务收入都破了千亿。中国企业走出去,跟全球玩家正面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不只是“加工厂”那么简单,而是成了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

郭台铭和富士康的故事,就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活生生的例子。从1988年在深圳建厂,到2025年重回郑州建总部,富士康兜了个大圈子。可这个圈子的起点和终点,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年是中国求着富士康来投资,现在是富士康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和市场。这角色反转,说明了一个硬道理:真正的牛人,不是靠别人施舍,而是靠自己硬实力站起来的。

中国制造业用了30多年,从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变成了领头羊。郭台铭当年觉得自己“赏饭吃”,现在才发现,饭碗其实攥在别人手里。更扎心的是,这个饭碗端不端得稳,他说了不算。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市场,已经不是谁想来蹭口饭吃就能蹭的时代了。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想拉中国下水?以方威胁中国:不准买伊朗石油,中方甩出3大罪反击

下一篇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