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最需要中国”的时候,中国这边送给美国的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5月份的美债财报出来,结果让美媒吓了一跳:中国还在抛,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在减持美债了!
中美已经关系缓和,中国为什么还要如此大手笔抛美债?美媒为什么又唱反调称“全球离不开中国”?
美国现在是真“缺钱”了,而且还是美联储印钞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据财报数据披露,美国在2025年需偿还的本金+利息合计约9万亿美元,其中1.2万亿美元都是利息。
这只能怪他们过去借钱太多了,已经超过36.2万亿美元。
所以现在美国“拆东墙补西墙”,用新债务来化解旧债务。
不过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新债务也要找到人来借,美国发售的这些债务到底要卖给谁?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特朗普新出台的《大而美法案》中,直接给借债上限拉高了5万亿美元,这显然就是“填坑”的钱。
在美国的眼里,中国是最“完美”的债权国家——中国拥有和美国差不多的GDP总量、全球断崖领先的贸易顺差、每年超过5%的增长数字,还有非常稳定的人民币市场。
再加上过去中美关系还可以的时候,中国也当了好几年美国的最大债主国家,持有超过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债。
所以美财政部官员们认为,中国是可以来给美债“兜底”的,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潜力买美债。
美国的官员们想的很好,但现在“万事俱备”,就差中国来“买”了。
本周早些时候,新一轮美债财报已经公布,对特朗普来说,“坏消息”是中国5月份仍然在减持美债,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减持美债了。
但“好消息”是,中国在5月份一共只减少了9亿美元的美债,相比于前两个月的270多亿美元的售债总额,已经少了很多。
也有数据显示,中国其实购进了近50亿美元的美债,但美债因为贬值,相当于总价值下跌。
这个数据可以说是有喜有忧,不过美方是真的看到了中国不再抛售美债的“希望”——因为今年5月是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中美在5月中旬谈妥了《日内瓦声明》,双方的关税战暂时告一段落。
所以按照很多美国官员们的“设想”,中国应该是和美国关系缓解之后,采购美债的可能性更大。
但真正的经济数据出台之后,还是让他们很失望:中美之间的“债务博弈”还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如果没有人接盘,下半年美债将不得不再涨一个基点来“促销”,这样美国以后归还的利息也就更多。
如此循环往复的情况下,美债恶性积累就会越来越甩不掉。
说来说去就回到一个话题上:
中国不是美方的“盟友国家”,在4月份已经退出全球前两名美债持有国家行列,让给了日本、英国,这说明中国并不是随便可以当美债的“韭菜”割的。
即便美方苦口婆心,不断暗示中国要“开放市场”,中国依然态度淡定。
原因无非就是,中方考虑的是更长远的战略利益。
不拿自己的能源安全,去赌一个政策随时可能变卦的领导人,除非中美关系有质的改变情况下,才有可能走“下一步”。
所以特朗普不妨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他们想要中国债务“接盘”,一边又对中国执行不友好的政策,想想都不可能。
有人给美国出主意,提出美国若想让中国增持美债,需要展现出足够的诚意。
比如在经贸领域,切实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停止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在科技领域,解除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无端制裁和封锁。
在政治层面,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在台海等问题上的挑衅。
只有美国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改善中美关系的大环境,才有可能让中国重新考虑增持美债的可能性。
和美国因为债务问题焦头烂额相比,中国这边却收到了“捷报”。
美国《选址》杂志刊载一篇题目为《为什么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文章,提到美国虽然一直要求其他国家“去依赖化”,不准和中国打交道。
但根本没有人听。
去年一年内,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就超过了5.9万家,增长接近10%。
外资疯狂涌入中国,这个锅可甩不到特朗普的头上。
因为特朗普是从去年年底才开始上台的,在这之前一直是拜登在主导全球格局。
在这些投资里面,来自欧洲的非常多,西班牙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30.8%,成为投资增长的一大亮点。
如果找原因不难发现,去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和冯德莱恩所要求对对中国“去依赖化”完全背道而驰。
西班牙媒体说过,他们并不考虑政治原因,投资投资增长单纯是源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西班牙企业开拓新市场。
欧盟还在玩过去“价值观大于经济利益”这一套法则,现在根本没有人管他们了。
说到底,西方国家奉行的还是“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可以说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可以,就依然对外资有着强大吸引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让美国真正担心的就是中国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11.7%,在“制造业升级”这块,美国恐怕是拦不住了。
所以外媒经常提到一个词语是“东升西降”,在经济问题上表现很明显。
现在美国被债务问题几乎快拖垮了,特朗普今年一个劲儿找盟友收关税,也是被美债“逼”得没有办法。
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亏损下去,不但是入不敷出,甚至是最后一场经济危机过去就会出现“塌方效应”。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不断吸引国际投资涌入,制造业升级加速趋势不可阻止,时间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