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句话真的可信吗?
曾经叱咤商界的大佬们一个个倒台之后,把所有风险全部扔给老百姓兜底的时候,大家就明白资产阶级的嘴脸有多可怕了!
这三位华人首富的敛财手段到底有多高级?
直到国家出手整治,才知道他们是如何利用杠杆侵吞百姓资产的!
为金钱走钢索的资本游戏
我们总爱讲一个故事,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但回头看看那些轰然倒塌的商业帝国和身陷囹圄的昔日首富,你会发现另一个更残酷的真相。
陈峰、黄光裕、李河君,这三位曾经站在财富之巅的大佬,他们的陨落,真不是因为成功后冲昏了头脑,而是他们那套所谓的“成功秘诀”,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自我毁灭的引信。
他们的故事不是简单的道德滑坡,而是一场精心构造的系统性崩塌,这篇文章,就是要拆解他们共通的“构造术”,看看这些万亿帝国是如何从地基开始就歪了的。
这套手法可以分为三步,用杠杆撬动资本,把帝国变成私产,最后把风险甩给全社会。
真正的发家史,往往没有那么多田园牧歌,这三位大佬的起点,都不是靠一分一厘的积累,而是源于一场场对规则极限试探的资本豪赌。
他们的第一桶金,带着浓烈的赌徒气息,也正是这种“赢”的体验,让他们对风险彻底脱敏,甚至迷恋上了这种刀尖舔血的感觉。
1993年的海南,还是个百废待兴的地方,陈峰就敢凭着区区1000万元贷款,启动一个叫海南航空的公司。
他的玩法堪称空手道的教科书,先租来一架二手的波音737,然后转手就把这架不属于自己的飞机作为抵押物,从银行那里贷出更多的钱,再去买第二架。
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让海航的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膨胀,一个初始资本只有千万级别的公司,巅峰时期总资产竟然飙到了惊人的1.6万亿人民币。
李河君的路子和陈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是把“all-in”玩到了极致,为了拿下金沙江上的金安桥水电站,他押上了全部身家,背上了巨额贷款。
这座后来号称全球最大私营水电站的“印钞机”,建成后每天能给他带来上千万的现金流,一年就是36个亿。
这种超常规的增长让他们坚信,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只要胆子够大,资本就能无中生有。
相比之下黄光裕的起手式似乎更接地气,1987年17岁的他揣着3万元借款和4000元积蓄,在北京珠市口开了一家小店。
他祭出的“薄利多销”策略,在当时简直是降维打击,更绝的是1991年,他开创性地在《北京晚报》上刊登电器实时价格。
这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在当时却是对整个行业规则的暴力颠覆,他用牺牲短期利润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把国美电器做成了家电零售的代名词。
这种对市场份额的暴力撬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杠杆,只不过撬动的是市场本身,这种早期对规则的强势改造,为他后来更直接地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埋下了伏笔。
把上市公司当成私人印钞机
当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成为公众公司后,创始人的角色就应该从“主人”转变为“管家”。
但这三位显然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公司无论多大,都只是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而上市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方便的“提款机”。
李河君的汉能集团,就是将这种“提款机”模式演绎到极致的标本,2015年他凭借1600多亿的身家,一举超越马云和王健林,登顶中国首富。
支撑他财富神话的,是香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其市值一度冲高到3100多亿港元。
然而这个惊人的业绩背后,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公司绝大部分的营收,都来自于一个客户,它的母公司汉能控股。
简单说就是李河君的左手把产品卖给自己的右手,资金在内部空转一圈,就变成了亮眼的财务报表,这种缺乏真实外部客户的关联交易,纯粹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吹泡沫。
如果说李河君是靠内部循环制造虚假繁荣,那陈峰就是用债务杠杆来满足无限膨胀的个人野心。
从2013年开始,海航开启了全球“买买买”的疯狂模式,欧洲的酒店集团、瑞士的空港服务公司、巴西的航空公司,甚至伦敦路透社的总部大楼和美国希尔顿的部分酒店,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支撑这场豪购的钱从哪来?几乎全部是贷款和发债。
2016年海航一年就新增了1800亿的债务,资产负债率高达78%,第二年负债总额更是突破7000亿。
许多耗资百亿的项目,尽职调查竟然不到一个月就草草了事,这已经不是商业扩张,而是以公司为融资平台,进行的一场失控的豪赌。
黄光裕则走得更远,他直接将公司的影响力变现为非法个人利益,彻底撕下了商业的伪装。
在2006至2008年间,他娴熟地操控着82个证券账户,对“中关村”这只股票进行疯狂的买卖,成交额高达14.15亿元。
他还通过非法渠道,倒卖了8.22亿元的港币,利用汇率差牟利,为了给自己的商业帝国扫清障碍,他更是不惜向5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456万余元。
此刻的国美,已经完全沦为黄光裕个人意志的延伸,一个被彻底私有化的封闭王国。
泡沫破了谁来买单
当精心构造的泡沫最终被戳破,一个残酷的问题摆在面前,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他们的商业模式,从设计之初就决定了,风险绝不会由他们独自承担,相反这些风险会像病毒一样,通过产业链、资本市场和劳动关系,被精准地转嫁给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那些为帝国添砖加瓦的员工和合作伙伴,2019年,汉能被曝出拖欠近7000名员工长达5个月的工资,总额超过10亿元。
海航旗下公司,也拖欠了215名职工约200万元的薪水,更诱骗员工购买公司的理财产品,然后将这些钱挪去还债或再投资。
供应商同样是重灾区,国美拖欠惠而浦等公司的货款超过8000万元,海航则欠了凯撒旅业3.03亿元的配餐款。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毁掉的家庭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
海航的崩塌则套牢了61.88万股民,其控股公司的股价一落千丈,黄光裕治下的国美,股价也从巅峰跌入谷底。
他们用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吹起了自己的财富泡沫,泡沫破裂时,却把一地鸡毛留给了信赖他们的人。
最终这场危机的恶果蔓延到了更广泛的公共领域,海航资金链断裂后,2020年其到港航班量下滑了38.88%,大量航班延误,严重影响了无数乘客的正常出行。
黄光裕的非法经营和市场操纵,更是对金融秩序的公然践踏,他们构造的虚假繁荣,最终以透支整个社会的信用为代价。
陈峰的12年刑期,黄光裕的14年牢狱,以及李河君从“首富”到“首负”的末路,都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
它们是对一种扭曲、不可持续的“商业构造术”的必然清算。
当市场自身的净化功能失灵时,法律的介入,就成了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结语
很多人认为是这个社会只认钱的现状,才让大部分企业家甚至普通人迷失了初心。
可反过来想,为何同样面对金钱的诱惑,有人能坚守底线,将企业打造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为何在相同的监管环境下,有人选择合规经营,有人却铤而走险呢?大家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