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经贸领域的一连串操作,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中美经贸团队刚在吉隆坡完成磋商,双方都拿出了诚意举措。
美国暂停了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期限定了一年。
我国也做出对应调整,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同样暂停一年,相关部门还着手研究细化具体执行方案。
本来想这会是中美经贸关系缓和的开端,但后来发现磋商并未促成贸易协定的签署。
就在外界都在猜测协定落地时间时,美国财长贝森特抛出消息,称协定最早几天内就能签署。
当时不少人都以为双边经贸僵局要被打破了,可美国接下来的动作,直接打了所有人的预期。
两招接连祭出,美国对华经贸围堵步步紧逼
美国先是在关税问题上大做文章。
贝森特对外放出言论,称美国已设定对华关税基准,要是其他国家不跟着这个基准走,他都会感到意外。
他特意提到,中国出口商品正大量流向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里,部分已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还有一些正筹备相关举措。
美国这算盘打得太响了。
它就是想把自己定的关税标准变成国际通行准则。
欧盟此前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征收的临时关税,澳大利亚曾对中国钢铁加征的高额关税,这些动作很难说没有受到美国的推动。
如此看来,美国试图构建的对华关税围堵圈,已经有了初步雏形。
这种拉拢盟友抱团施压的方式,在国际经贸交往中并非明智之举。
紧接着第二招也随之而来。
美国启动了针对中国履行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贸易协定的专项调查。
美媒早就透露出相关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在10月31日到12月1日之间,就所谓中国未遵守协议条款一事公开征集意见。
到了12月16日,还会专门举行听证会收集更多证词。
美国给出的调查理由,是中国没完成两年内额外采购约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的目标。
本来想顺着美国的说法去看这件事,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当时新冠疫情在全球大规模蔓延,国际物流体系几乎陷入停滞。
海运运价一度较疫情前暴涨数倍,大量货物堆积在港口无法运输。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采购目标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
单边行径暴露本质,多重信号直指美国深层算计
美国此时抛出调查,明显是恶意甩锅。
更何况,美国自身早就违反了协定义务。
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被接连实施,尤其是针对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禁令,直接切断了不少中美企业的正常合作。
美国企业对华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也受到严格限制,这些举措严重扰乱了双边贸易与投资的正常秩序。
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
双方在会晤中一致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的合作。
这个共识刚对外公布,美国那边的调查计划却没有任何搁置的迹象。
很显然,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行径,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根本不在乎双边达成的共识,只想着通过施压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美国这个时间点炒作履约问题,释放的信号其实很明确。
首要一点,这应该是特朗普政府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的手段。
要是经贸协定达成,国内反对势力大概率会攻击其对华立场软弱。
通过发起调查展示强硬姿态,就能平衡这种政治风险,稳固自身政治根基。
这也是美国谈判策略的延续。
特朗普政府一直喜欢制造持续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让中国不得不时刻准备应对其下一步动作,被动局面就此形成。
这些调查议题在后续谈判中,大概率会被当作筹码抛出。
美国会以此逼迫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从而攫取更多实际利益。
如此看来,这背后还藏着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考量。
通过反复调查评估,美国是想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
那就是全球经贸互动规则必须由美国来定义,任何经贸往来都要在其认可的合规框架内开展。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挑战现有的国际经贸秩序。
作为长期关注中美经贸关系的观察者,我觉得美国的这些操作实在得不偿失。
它的单边举动不仅会让中美经贸关系的修复进程受阻,还会给全球经贸格局带来冲击。
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依赖各国间的互信与合作,美国的围堵和施压只会破坏这种平衡。
各国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已受到明显影响。
不少依赖中美市场的企业,被迫调整自身布局。
一些合作项目被搁置,研发计划被迫中断。
这些损失最终还是要由各国的产业和消费者来承担。
毫无疑问,国际经贸秩序的维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注定不会得到支持。
美国要是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只会让自己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终究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这一点,美国怕是早该认清了。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