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上台后发出感慨,激怒中国的代价,韩国人根本承受不住。
美国《时代》杂志不久前刊出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就职百日专访。
李在明表示,在国际新秩序和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下,韩美两国将携手并进,但也有必要维护好中韩关系,避免激怒中国,让自己被推至两大阵营对峙的最前线。
【李在明接受采访的当天,恰逢中国举行九三大阅兵】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接受采访的当天,恰逢中国举行九三大阅兵,只不过专访的全文是赶在李在明就职百日之际放出。
中方确实曾邀请李在明出席阅兵式,但他最终没去,而是由国会议长带队出席。一个象征性的外交动作,就体现出李在明的“钢丝外交”:既不能完全答应美国“选边站队”的要求,也不能让中方误以为韩国要走尹锡悦时代的老路。
和尹锡悦相比,李在明在涉华问题上显得更谨慎、务实。
一方面,韩美关系仍然是韩国外交的基石,韩国仍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调整尹锡悦的“亲美”路线,回归文在寅时期的平衡外交。
【美国《时代》杂志不久前刊出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就职百日专访】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不论是外部地缘环境,还是韩国内部的社会氛围,都远比文在寅时代更复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李在明多次强调“平衡外交”,也很容易在国内被贴上“亲华”的标签——大选期间,他光是强调“不干涉台海”“在中美之间求平衡”,就被竞选对手猛批为“亲华派”。
抛开无意义的“扣帽子”游戏不谈,如今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和来自北方实打实的核威胁,任何一个有理智的韩国政客上台当总统,都不会继承尹锡悦的那套“油门踩到死”的政策。
李在明在美媒的专访里就直言,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提出的要求条件太苛刻,如果照单全收,“自己会被弹劾”。
这其实是真心话。韩国要在钢铁、汽车、半导体、造船等领域面对美国压力,又不能把中国市场丢掉。特别是造船业,特朗普想借重振造船业来对抗中国,可自己产能有限,只能指望全球第二大造船国——韩国。但问题是,韩国的供应链对中国订单也存在高度依赖。
【特朗普想借重振造船业来对抗中国,可自己产能有限】
中国这一边,9 月 3 日的阅兵式成了检验李在明“平衡外交”的第一道大考。来自中国的邀请摆在桌面上,但他既不能答应,又不能公开拒绝。
而他最终的操作,就是派韩国政坛三号人物——国会议长禹元植带团参加。这样一来,既保留了礼节,又避免自己亲自站到中美对阵的场景里。外交上的分寸感,全在这种“去与不去之间”的模糊空间里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美国的“误解”问题也在困扰着他。李在明在与韩国在野党大佬金钟仁的交流中,后者就提醒他“华盛顿有很多人认为现任韩国总统亲华”,而李在明则略显尴尬地回应道:
“希望美国不要误解自己亲华。”
【李在明直言,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提出的要求条件太苛刻】
然而韩国外长赵显在8月初的一番表态,差点就让中方产生了误解。他在接受美媒《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声称,中国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困扰”,正在成为各方的“竞争对手”。
赵显还强调,韩国希望向中方传递一个信号:即在愿意维持稳定的双边关系的同时,也期待中方在地区事务中遵循“国际规则”。为此,韩国希望美国和日本携手,共同推进对华接触。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要知道,李在明才刚上台没多久,大家都在观察他会如何调整尹锡悦时代的对华政策。如果不及时澄清,很容易重演尹锡悦2023年4月把“台湾问题”说成“国际问题”后引发的外交风波。
最终不到24小时后,青瓦台方面赶紧出面灭火,总统室直接跳过外交部澄清立场,强调韩国的外交政策依然“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继续维持中韩之间的稳定关系。
【总统室直接跳过外交部澄清立场,希望继续维持中韩之间的稳定关系】
既担心美国误解自己“亲华”,又不希望激怒中国——这种小心谨慎的背后,其实正是韩国外交的结构性困境:经济命脉系于中国,安全生命线则被握在美国手里。
如此“走钢丝”般的平衡,本质上就是李在明口中的“实用外交”。它听上去很务实,但操作起来无比艰难。美国的关税、提高军费的要求;中国的经贸问题和地缘敏感;朝鲜的核问题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韩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
而就在未来几个月,李在明便将迎来又一次重大的考验。
10月底,韩国庆州将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中美元首很有可能借此机会举行会晤。如果韩国真要在这个场合扮演东道主兼中间人,那么青瓦台必须要在此期间谨慎行事,成为双方都能认可的“外交桥梁”。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