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商务部把407个产品类别塞进钢铝衍生品的关税清单,统一标上50%,声明写得干脆利落:已经生效,没有豁免,没有谈判。风力涡轮机和叶片、移动起重机、铁路车辆、家具、压缩机与泵类设备,凡是含钢含铝,不管是整机还是部件,统统被覆盖。媒体的焦点还被牵着看俄乌的走向,华盛顿这边已经把全球制造业的“钢铝链”拧了一圈。按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专家的测算,按2024年进口值口径,至少有3200亿美元的进口被波及。对我们这边,直接出口与经第三国转口叠加,粗略估算有大约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对美相关商品要“挨刀”。
外界习惯把这一波动作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经济安全观的延伸。路径并不复杂:把钢铝当作工业社会的基石,用关税把全球低成本供给赶出美国市场,用“在地生产”把就业与选票留在国内,用“国家安全”条款抬高法律门槛,把WTO的缰绳甩开一点。听起来很燃,但行业的人都知道另一半:关税不是机器,不会凭空造产能,也不会自动把缺失的配套生态、熟练工与质量体系从空气里变出来。上一轮钢铝保护被认真核过账:创造了一万多个“看得见”的岗位,却拉掉了七万多个“看不见”的下游岗位,家电、汽车、机械、建筑的成本一路被抬。现在清单扩大到407类,覆盖从工业心脏到家庭日用,你以为是在护钢护铝,实际是在给下游加沙袋。
风电设备的钢铝权重极高,塔筒、机舱、轮毂、叶片的辅材与金属件占比都不低,五成税率意味着LCOE(度电成本)会被抬,项目回报率被压,融资计划再受拖累。移动起重机与铁路车辆,一头连着基建与重工,一头连着物流与货运,设备涨价就是资本性支出的涨价。压缩机与泵类,牵动的是石化、数据中心的冷却与气体系统,这些不是网红行业,却是工业心脏。家具、五金、家电,那是消费者会摸到的涨价。从基建到客厅,从工厂到商场,这张清单的“传导链条”不需要说明书。
很多朋友问,既然中美在“第二次休战”里把停火期延长,这算不算“背约”?按公开报道,双方把休战期又往后挪了90天。美方这波操作挂在232“国家安全”下,并没有点名中国,也不是“单独对华”;文本细节未对外公开,外部很难用“违反约定”这种绝对话术去定性。这就是所谓“规则套利”:不点名,却精准覆盖你占比高、价格敏感、替代困难的品类;形式全球,效果定向。讲得直白点,这套手法不是今天才首演,未来还会循环。
那我们怎么接?我不赞成“你一拳我一脚”的简单化反击。钢铝是大宗,是全行业的筋骨,反制如果只是对等上调,很容易让自身通胀与制造端承压,收益不对等。要打,就打组合拳。不是对吼,是算术,是工程。
再把产品侧的“含金量”做厚。钢铝不是只看吨数,关键在结构、在深度。特种钢、超高强钢、耐蚀耐热材料,航空级铝合金,这些不是随手可替代。把出口结构从“原材料—低阶件”往“高等级材料—核心部件—系统方案”爬坡,同样是钢铝,同样是机械,但议价权完全不同。风电就有现成抓手:国产化的轴承、齿轮箱、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上游材料与下游系统整合在一起,单纯税率的“钳口”就松。压缩机与泵类,把驱控、密封、材料、运维一起打包,交付的不只是“钢铝+善后”,而是“可用的系统”。“卖钢铁”转成“卖系统”,税负就不再是一锤定生死。
有人提“稀土牌”。我们过去在镓、锗、石墨上已经练过“窗口管理”的手法:出口许可、目录管理、技术标准、环境要求,既保证国内安全,又保持外部可预期。稀土与关键中间体一样用这套,不搞一刀切,不搞情绪化停摆。市场会读信号,越稳定越愿意签中长期“锁单”。狠可以,但要稳;稳得住,才算狠。
再说一个更“冷”的抓手:行政救济。美国232历史上就存在批量豁免与产品排除程序,这是法律留的“压力阀”。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要集中组织申报,提交“国内不可替代”“关税将致项目延误/涨价”的证据链,用美国自己的程序去争空间。别以为没用,上一轮无数企业靠这一道门槛保住了几条线。把工程数据、LCA(生命周期成本)、延误成本、供货唯一性,写得越细越有戏。和对方吵不如用对方的门。
美国的这套“五成税”会不会把我们挤出美国市场?短期内,某些类目会掉量,某些订单会延迟,某些客户会压价,这是真话。可美国的终端需求并不会消失,项目并不会蒸发。价格上去,项目IRR下去,有的就延期,有的就转替代,更多是把成本转给消费者。上一轮已经看过一遍:CPI抬头,小企业破产率抬头,联储降息窗口被拖。美国的企业若真要“在地生产”,没有足够的补贴、税惠、合规支持,很快就会用脚投票——能走的走,不能走的减量。这套政策对美国的内伤,会比对我们的外伤更深。
有人会追问,中方不搞对等加税,外界会不会解读成“服软”?这要看你怎么把“反制”的镜头拉近。关税镜像不是唯一的牌。对美国政治敏感但对我方替代性强的品类,可以精准加压,让对方听见“代价”的声音;对涉及全球产业安全与自身升级的关键材料和设备,采用“标准+许可+配额+追溯”的组合,掌握节奏,提升议价。与其正面用拳,不如侧面用钳。反制不是出气,是算计。
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后延长休战期,外界看成“气氛回暖”。我不否认沟通的重要,但也不把它浪漫化。对美方,这90天是“编清单、看反弹、准备豁免”的窗口;对我们,是“再配置、稳预期、补漏洞”的窗口。我们需要把“去单点化”的工程推进到“可复制”的程度,像大豆那样把订单锁在南美,像船期那样把班轮锁成“通道”,把工程设备与EPC捆成“包”,把标准与认证做成“护城河”。谁先把系统搭扎实,谁就不怕对方在某个角落突然加一道门。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