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演的新一轮经贸谈判,第一天就打了满堂红——双方谈了足足五个多小时,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八点。综合报道来看,在中美谈判的“休息时间”,记者全在出口等待采访,可惜的是,不论是中方还是贝森特,两边谁也没停下来说一句话,直接快步离场。
这一举动本身就透露了点意思:要么是谈得太累懒得回应,要么是内容实在敏感,不宜对外张扬。换句话说,不论是气氛还是议题,都不轻松。要知道,这轮谈判本就卡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5月达成的中美“关税休战协议”,将于8月12日到期,留给双方的窗口期真的不多了。如果这次没谈拢,不仅贸易战有可能再度升级,全球供应链也可能要跟着遭殃。毕竟现在全球的矿产、芯片、稀土和原材料,哪一样离得开中国?
但美方也有自己的算盘,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得直白:“希望能评估协议落实情况,关键矿产必须要流通起来。”很显然,美方关心的还是稀土问题。截至目前,详细的会谈通稿虽然尚未披露,但是美方官员在采访中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
关税自然还是核心之一,除此之外,议题还包括了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问题,还有美方最关心的芬太尼——之前美方就以中国“间接参与芬太尼原料流通”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了20%的特殊关税。我们当然不服,毕竟这一举动说白了,就是美国国内毒品泛滥甩锅他人,现在就想借这次谈判把这部分关税谈下来。
但问题来了,美国人说这个20%的税不会轻易取消,理由简单:如果取消,对中国的税就比对欧盟、日本还低,这在美国政治上根本说不过去,白宫也不想被骂“对中国太软”,所以这20%就成为博弈的重点之一。而在谈判“中场”时候,远在苏格兰的特朗普也正面承认:中国态度很强硬。这话释放的信息不少。
“强硬”这两个字,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用了。在他任期内,每当谈到中国不让步、不轻易被威胁时,他就会用这个词。但这次特朗普说得更直接,还补了一句:“我们都强硬,但很快会有事发生,我乐见中国开放他们的市场。”这话乍听像是在期待进展,实则是再次对华施压。
不过,中方这次确实没有退,《人民日报》在会谈前一天发文就亮了态度:“诚意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磋商有底线,合作有原则。”外交部也重申,必须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谈。这种态度,其实就是对特朗普“交易主义”的回击。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政府也知道现在的局势不宜过度施压。《金融时报》和彭博社的分析都指出,美国最近几周已经暂停了一些对华科技出口限制,比如在芯片方面,放松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限制,而出口管制的“收手”,明显是为了不激怒中方,好腾出时间来谈贸易。美国商务部还下令,近期不要轻易在中国问题上采取“过于强硬的举措”。
但与此同时,美方内部也在算另一笔账。比如,美国原计划对芯片进行更强硬的限制措施,但现在评估后发现,“芯片牌”效果有限,因为中国有“稀土牌”可以回击。通过这些不难看到,中方的底气明显是更足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会谈看起来“表面和气”,但底线却比过去更明确。因为中国要的是长期的、稳定的贸易关系,而不是特朗普三天两头搞的“关税调高-谈判-又调低”这种反复无常的套路。
只不过从目前美方的议题设置来看,这次谈判恐怕很难立刻出成果。从会谈人员中就能看出,现在主导中美谈判的更多是偏务实的商业派,而非强硬派。因此,不排除美方现在的动作都是为了后面的领导人会晤铺路,最终成果很大概率是达成贸易休战期延长。
不过这也不算坏事,双方哪怕只是维持休战也是一个信号,起码市场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一听到“贸易战”三个字就跌得七零八落。现在大家都知道,中美吵归吵,真的打起来,谁都不好过。
说到底,这场谈判就是两边都在抢时间,也在抢话语权,美方要在中期选举前交出成绩,特朗普更是希望对中国“硬中带谈”;而中国则要避免被拖入长期对抗,还得顾好国内经济和对俄、对伊的关系。双方都希望争取主动,但又都不想率先翻桌。
而这正是中美关系现在的真实写照:互相警惕,又不得不谈;有矛盾,也有合作空间。所以这次瑞典谈判是一场博弈,也是一次试探。眼下,第一天会谈已经结束,按照相关安排,第二天谈判将继续进行下去,至于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