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正在酝酿一项雄心勃勃的稀土战略储备计划,根据彭博社获得的泄露文件显示,堪培拉方面计划投入12亿澳元建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并考虑为稀土等关键矿产设定法定最低价格。这项政策的出台时机恰逢中国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的关键节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举措被视为澳大利亚与美国达成更广泛关键矿产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西方盟友正在加速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网络。
澳大利亚资源部门的内部文件显示,政府已开始与矿业企业就战略储备计划进行磋商。根据彭博社报道,这项储备机制将包括从商业项目中直接采购关键矿产、设立特定价格购买期权,以及对相关资产提供担保。政府还计划建立基于承购协议生产的某些矿物库存体系。这种做法与美国国防部今年7月与芒廷帕斯材料公司达成的数十亿美元协议如出一辙——华盛顿方面不仅向该公司提供4亿美元可转换股票投资,使国防部成为最大股东,还承诺设定采购最低价格以确保产能扩张。
中国管制措施催化西方联盟加速
推动澳大利亚战略储备计划加速落地的直接催化剂,是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第61号和62号公告。这两项新规将稀土出口管制范围从原有的7种元素扩大至12种,首次明确将国防工业与半导体产业列为管制对象,并要求所有含有中国稀土物项或使用中国稀土技术的产品出口均需获得许可。新规定将于12月1日起分阶段生效,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面临的供应链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无可撼动。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约占全球稀土产量的61%,而在提炼加工环节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更关键的是,即便澳大利亚拥有仅次于中国的稀土储量,其矿石长期以来也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澳大利亚稀土企业莱纳斯虽然是中国境外唯一的重要稀土供应商,但其在西澳韦尔德山开采的矿石中,相当一部分仍需运往马来西亚的精炼厂进行加工。
这种结构性依赖正是西方国家焦虑的根源。当中国在今年4月首次对7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时,全球市场已经出现明显波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称,5月份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大跌80%,直接冲击美国半导体和国防产业。尽管中美在5月达成90天暂缓协议,但10月份的管制升级表明,北京方面正在将稀土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杠杆。
莱纳斯的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
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动向备受瞩目。法新社今年5月报道,莱纳斯宣布成为中国境外第一家开发重稀土加工产品的企业。重稀土包括镝、铽、钬等元素,这些材料对高性能永磁体、激光器、光纤放大器等高端应用至关重要。莱纳斯正在扩建其位于西澳卡尔古利的加工厂,并在马来西亚精炼厂开始生产一系列”高纯度”稀土产品。
根据公开数据,莱纳斯2024财年稀土氧化物总产量达到10908吨,其中镨钕氧化物产量5655吨。该公司计划将卡尔古利工厂打造成处理韦尔德山矿石的核心设施。这座耗资8亿美元的新加工厂已于2024年1月首次进料,预计未来将显著提升澳大利亚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独立性。不过,莱纳斯也面临挑战——必和必拓今年10月决定暂停其西澳镍矿运营后,莱纳斯的硫酸供应出现潜在中断风险。该公司表示可能需要自行生产硫酸以维持卡尔古利工厂的正常运转。
莱纳斯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稀土替代供应源。美国通用汽车早在2021年就与莱纳斯达成多年稀土材料和磁体供应协议。随着特朗普政府将稀土供应链安全列为优先事项,莱纳斯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8月份公开表示,澳大利亚拥有的矿产和稀土资源可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替代供应国。
四方机制与多边协调框架
澳大利亚的稀土战略储备计划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嵌入在更广泛的多边协调框架之中。今年7月1日,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四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四方安全对话会议,会后四国共同宣布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这项倡议旨在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和多元化,直接针对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方机制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联合投资、技术共享、产能协调等方式,构建一个独立于中国的关键矿产供应网络。美国国防部表示,这一倡议与”半导体供应链倡议”和”印太后勤网络”等既有机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供应链韧性体系。在美国确定的50种关键矿产中,澳大利亚拥有其中36种,这使得堪培拉在四方机制中占据独特地位。
然而,观察者指出,尽管西方联盟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势头看似强劲,但实际效果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在稀土提炼加工领域建立的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并非短期内能够复制。即使美国和澳大利亚加速本土产能建设,建立完整的提炼加工产业链仍需至少10年时间。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控股缅甸、澳大利亚等海外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国内的中国稀土集团与北方稀土形成”南重北轻”双寡头格局,控制国内85%的稀土开采指标和90%的冶炼产能,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拥有更大的政策调控空间。
价格机制与产业可持续性
澳大利亚考虑设定关键矿产最低价格的提案,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产业困境——稀土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极大,常常导致矿业企业在投资扩产后因价格暴跌而陷入困境。中国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政府支持,能够在价格低迷时期维持生产,而西方企业则往往被迫关停项目。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的历史正是这一困境的典型案例——该矿曾在上世纪末占据全球产量主导地位,但在中国低价竞争下于2002年停产,直到2018年才重新启动。
为避免重蹈覆辙,美国国防部在与芒廷帕斯材料公司的协议中明确设定了采购最低价格。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用政府采购替代市场机制,确保企业在价格波动时期仍能维持合理利润。澳大利亚显然正在效仿这一模式。根据泄露文件,堪培拉方面计划为关键矿产设定价格下限,并通过战略储备采购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需求支撑。
但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也面临质疑。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警告,随着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自有稀土供应链,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定价权可能会被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能够迅速填补供应缺口。更现实的情况是,全球稀土市场将进入一个”碎片化”阶段——中国继续主导亚洲和部分新兴市场,而美澳联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供应体系服务于西方国家。这种格局类似于冷战时期的技术和资源分隔,对全球产业效率和创新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中美博弈筹码
澳大利亚战略储备计划的时间节点选择颇具深意。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总理阿尔巴尼斯希望在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会晤前敲定关键矿产协议框架。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反复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稀土供应链正是其政策重点之一。如果澳美能够在此议题上达成实质性协议,将为双边关系增添新的战略纽带。
与此同时,中国10月份升级稀土出口管制的举措, 中国商务部的新规不仅扩大了管制范围,还首次禁止中国公民参与未经授权的海外稀土采矿活动。这一条款具有长臂管辖的意味,可能影响中资企业或中国技术人员在海外稀土项目中的参与度。
海外智库研究指出,中美稀土之争的本质是技术主导权和产业链控制权的博弈。尽管美国在半导体设计和高端制造设备领域占据优势,但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环节的脆弱性,使其在与中国的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短板。中国则试图通过强化稀土出口管制,迫使西方在芯片设备出口限制等问题上做出让步。这种”以资源换技术”的博弈策略,在未来几年将持续演绎。
澳大利亚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最紧密的盟友之一,堪培拉在关键矿产供应上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影响西方阵营的供应链韧性。12亿澳元的战略储备计划只是开始,未来澳大利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建设从开采、提炼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加速海外资源布局,通过参股澳大利亚、非洲等地的稀土项目,确保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不失去主导权。
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全球博弈,最终将重塑21世纪的产业地理和地缘政治格局。澳大利亚的战略储备计划,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