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新闻中心 中方拒绝美方电话后,特朗普突然像变了个人,对华措辞不再强硬

中方拒绝美方电话后,特朗普突然像变了个人,对华措辞不再强硬

中方拒绝美方电话之后,特朗普就像是突然变了个人,对华措辞不再强硬。那么,中方为何拒绝与美方通话?特朗普的措辞从强硬转向相对缓和,背后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透露,中国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后,美方尝试与中方通话,但中方拒绝了美方的沟通尝试。格里尔称:“我们从公开渠道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联系中方,希望通话,但被他们拒绝了。”

有分析认为,中方此举有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中方在对外释放政策信号时,需要保持一定节奏和主动权。稀土、超硬材料等出口管制措施,涉及战略性资源和关键材料领域,一旦公布,就会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和市场波动。若中方在尚未做好全面准备时急于对话,可能被迫在某些细节上处于被动。不接美方的电话,可以给自己争取时间,来调整政策表达的边界和回应策略。

第二,这也可能是中方内部协调的时间窗口。政策出台之后,国内相关部门、地方机构、企业都可能需要时间来研判影响、准备应对。中方或希望在内部意见趋于统一后,再以更清晰、更有底气的姿态与美方对话。正如商务部所说,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行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并且“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有合规用途可获许可证。

正因为中方选择有节奏、有步骤地处理与美方的交涉,美方在面对中方的反制时,其反应就可能变得急躁,也更易暴露其内在矛盾。在中方选择先发制人、稳住节奏之后,美方的对华表态和行动就出现了明显变化。

当地时间1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美国希望帮助中国,不是伤害它!”他同时隐含威胁,称全面贸易战将对中国造成伤害。相比此前公开喊出“将对华加征100%关税”的强硬姿态,这一次言辞软了许多。万斯也在采访中称,希望中国“选择理性”,并表示,如果争端继续下去,美国总统握有更多筹码。这种言论变动,是美国试图在保持压力同时,释放对话可能性的表现。

从美国的立场和利益看,这种反转背后有现实逻辑。美国财政、金融、企业界在受到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引发市场恐慌的冲击下,普遍希望缓和局势。特朗普虽然以“强硬”著称,但当措施可能伤及自身国民经济与市场情绪时,他也需要维护国内稳定。特定行业、股市的急剧波动,会迫使他重新评估对华政策的代价。特朗普这次的柔和语言,很可能是出于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波动的担忧,是一种“危机修正”姿态。

从谈判策略角度看,特朗普此刻软化对华措辞,可以视作一种“高压后留退路”的策略。他在表面上维持压力,但又给对方一个可能的退让与对话通道。这样的策略能在施压与让步之间寻得一个折中点,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局。

而中方态度的稳定和策略的清晰,与特朗普措辞的戏剧性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在贸易、外交、经济相互纠缠局势中面临的不稳定性。当中方在政策层面保持步调一致,在回应中突出“法理”“正当性”“合规性”,特朗普则在语言层面做出调整,以此来应对现实风险。

不过,特朗普的转向并不能说明问题已经根除。他言辞虽然不再那么强硬,但并未完全舍弃关税威胁和出口管制工具。他的表态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制度性保障或政策细节,这给未来谈判、政策执行留下了不确定性。更何况,美国内部对华政策并不统一,国会、产业界、军方、智库等各方力量可能继续推动强硬路线。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随时可能重新强化言辞。因此,中方若在谈判中表现出让步倾向,也可能被对手视为软化象征,进而施加更大的压力。总之,中方拒接美方电话,是出于战略考量;特朗普对华措辞的转向,是对市场、对内部压力的应对,也是谈判策略的调整。未来,中方能否在保持强硬核心的同时,有效开展对话、打开谈判局面,将是决定后续走向的关键。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00%关税只是烟雾弹!特朗普真正恐惧的底牌,已被我们握在手中!

紧急应对!澳大利亚考虑与美国达成协议,设立 7.77 亿美元稀土基金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