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新闻 又来一个头铁的,荷兰帮着美国“抢劫”中企,这回中绝不会惯着

又来一个头铁的,荷兰帮着美国“抢劫”中企,这回中绝不会惯着

荷兰政府出手了。针对一家在荷兰正常运营、归属中控股的半导体企业,冻结资产、插手管理、撤换高管,动静极大,力度极猛。不谈程序,不看后果。

这不是警告,这是实操。听起来像在维护“国家安全”,看起来却像一场“技术政治化”的直接干预。背后涉及的,不只是公司,不只是技术,还是市场,还是规则。

荷兰下手了

2025年10月,荷兰政府启动《商品可得性法案》紧急条款,对在荷兰注册的安世半导体采取一系列临时控制措施。文件显示,荷兰当局冻结了其在境内的30家运营主体资产,暂停高管履职,并强制插入一位拥有否决权的外籍董事,重新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一纸命令,权力移位。

安世半导体是欧洲知名的芯片企业,数年前被一家亚洲控股公司通过公开收购程序合法并购。该企业广泛涉足车规芯片、功率器件与传感模块,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稳定,客户遍及欧美日主流整车企业。

此次干预并未伴随具体违法指控,也未有事故披露,文件措辞主要基于“潜在国家安全顾虑”。政府并未详细说明顾虑具体内容,也未提供配套的风险评估机制。

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是闻泰科技核心半导体业务基础

冻结决策公布时,企业并未提前收到完整预警。法院临时听证程序迅速展开,缺席裁定程序完成,仅几日即下达执行裁定。安世半导体CEO被暂停,原管理架构失去权责,资金调度权限中止,技术出口文档受限。管理权限被剥夺,运营框架被打断。

公开资料显示,安世半导体在荷兰本土拥有五处研发中心、三个生产基地、两处知识产权注册地。过去三年,该公司持续投入本地化技术升级,在阿纳姆、埃因霍温等地招聘超过600名工程师,雇佣规模在当地同行中排名前三。

一夜之间,企业自主决策权被政府接管,外籍董事由荷兰官方审批任命,赋予其对所有战略事务的最终否决权,实际重构了公司治理核心。

公司随后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反对相关行政和司法程序,并指出政府行为涉嫌破坏市场公平,构成企业干预。此声明得到多家行业协会关注,但在荷兰政府层面,回应措辞保持强硬,重申该措施系“例外情况下的必要防御”。

事发后,安世多项客户开始询问履约与供货路径是否受影响。多个产业链合作方提出风险通告,要求明确控制权变动是否涉及专利资产归属。公司则紧急协调荷兰本地法律团队,提交司法申诉文件,申请冻结令临时中止,但在初步听证中未获通过。

与此同时,荷兰官方未再对媒体详细解释干预理由。相关部门仅发布一份简短声明,称“已就涉案企业治理与国家利益关系完成评估”,拒绝回应其他内容。信息封闭,程序封闭。

不是头一回

荷兰的这次动作,在近年欧洲政治经济环境下并不孤立。此前已有国家在高技术、关键资源等领域对外资企业采取强管控措施,借口也多为“国家安全”。但像荷兰这样直接冻结运营资产、插手高管任命、控制董事结构,仍属罕见。

外界普遍认为,此次行为与荷兰近年来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角色变化密切相关。作为拥有全球唯一极紫外光刻机制造商的国家,荷兰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领域具有战略影响力。过去三年,其对相关设备出口的政策已逐步收紧,主动对接某些大国技术管控要求,采取系列许可审批制度。

该国还在2023年至2025年间,通过内部立法程序,对部分关键技术设定“限制性投资评估机制”,明确提出当外资企业涉入“战略资源”“技术资产”“工业枢纽”时,政府拥有“审查、干预乃至重组权利”。

此次安世事件,正是这套政策框架中的首次大规模实操落地。与其说是应急,不如说是模板试用。不同的是,以往制度只针对新投资或并购项目,此次却追溯至既有项目的正常经营阶段,标志着控制范围从“入口干预”转向“存量纠偏”。

政策从“准入前审查”变成“治理结构插管”,其效果与影响范围大幅扩张。不仅限制未来扩张,还剥夺当前权力。

从经济数据看,荷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处于设备、工艺、材料等多个中上游节点。其企业与全球市场深度交织,尤其在设备与测试模块方面依赖全球客户。而安世所在的车规芯片与功率器件板块,则处于高度竞争领域,本身并不涉及技术垄断或国家专利优势。

在没有技术敏感、没有事故记录、没有资本风险的前提下,采取全面冻结与接管手段,引发外部舆论密切关注。欧美多家财经媒体指出,此类行为或将破坏本地投资环境,削弱科技产业信用基础。

英国某智库发布简评称,荷兰此举虽然法律上存在边界操作空间,但实际效应将使得“治理信任”成为稀缺资源,未来资本流入将不得不重新估值管理层控制风险。

外资资本通常依据治理稳定性与产权保障做出投资决策。一旦行政权可绕开董事会或股东会议直接干预公司结构,原本的投资安全假设将被打破。

此次安世被插手治理,不仅影响企业,还波及其上下游客户、员工与供应方。多项协议涉及跨国履约,一旦发生治理争议,合同执行将面临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出口、许可复用、芯片测试外包等领域,安世拥有多个长期合约。

事发后已有合作方开始评估应急替代路径,有媒体报道部分客户正筹备向外部第三方临时转单,确保年度生产不被延误。虽然官方未正式披露客户流失数据,但供应链变动迹象已经显现。

而荷兰方面并未对这种外部市场震荡做出反应,仍保持其“主权干预正当性”口径。局面进入“政治主导,市场受阻”的静默期。

法律与反制

冻结之后,司法程序仍在推进。安世半导体委托本地律师团队向荷兰企业法院提出紧急上诉,试图推翻冻结令、恢复董事会控制权,但初步听证未被采纳。

随后,公司进一步提交了全面反诉材料,指控程序不透明、标准模糊、管辖滥用,要求法院启动独立审查。重点质疑政府介入是否绕过股东结构与治理章程。

根据当地法律,企业治理受《民商法》《竞争法》双重制约,政府干预通常必须建立在特定风险事实基础上,且须经过公示、听证等程序。然而此次冻结中,并未披露足够证据说明运营有违法行为,也未明确管理层与所谓“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

企业层面也未被动等待。安世启动合规审计,全盘梳理其境内治理结构、资金流动、知识产权归属、出口合规材料等内容,旨在以证据反驳政府指控。

与此同时,多家利益相关企业向荷兰经济部递交质询信函,要求澄清该事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将成为政策常态。一些企业担心自身未来投资项目可能遭遇相似处置,因此强烈呼吁政策透明化、法律程序化。

欧洲某半导体制造协会也就此事件向相关部门递交咨询通告,表示关注“政策不可预测性”是否将打击外资信心,并建议就本次事件发布说明,缓解市场不确定性。

而法律战的另一头,是市场的现实博弈。安世因其产品分布广泛,客户众多,供应延误将直接传导至多国生产计划。一些关键客户已向保险公司报告“政治干预风险”事态,寻求紧急保单解释路径。

还有企业提出,若该事件最终确认为政府无充分证据背景下的干预,将依据“投资保护条约”提起间接索赔诉讼。这意味着,不只是企业与政府的法律战,还可能升级为主权责任下的跨国索赔。

此外,部分欧洲金融机构重新评估在荷技术产业投资组合,并暂缓对部分项目的融资审批。投资信心波动已现,法律反击仍在路上。

后座力来了

冻结事件持续发酵后,荷兰当地舆论出现分化。一方面,部分媒体支持政府站位,称国家有权防范“关键产业失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产业界声音质疑该行为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多家本地财经报纸刊发评论指出,安世事件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治理风险,更是市场信号的动摇。对外资尤其是技术型资本而言,可预期的司法保障、财产权稳定,是最基本的信任门槛。

而这次事件中,核心问题在于“干预范围不清”“理由不明”“程序不透明”。市场很难判断哪些企业属于潜在目标,也无法预测是否会出现类似冻结情况。这种不确定性,是比接管更大的震荡。

与此同时,荷兰本地员工组织对企业治理动荡表达关切。安世目前雇员数量超过15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本地聘用。组织变更造成薪酬政策与职务评估中断,已有工会要求就员工权益启动独立沟通机制。

更严重的是,涉及供应链环节的数十家中小企业表示,因安世合同冻结,原定的订单周期被迫延后,部分采购合同出现延迟交付,连带其客户关系也面临压力。

一家光电模组公司透露,原定第四季度出货的合同因安世封测延误被迫推迟,对营收产生直接影响。该公司已启动临时应急采购计划,并要求政府说明责任归属。

产业链受阻,客户关系松动,财务预期波动,这些不是口号,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真实冲击。荷兰政府的一个决定,已波及五级供应网络。

更为复杂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政府与市场也在观察这一案例的处理方式。一旦被认为荷兰可随时以“安全”为由接管外资控股企业,可能引发外资机构对整个欧洲投资环境的重新估值。

国际评级机构在分析简报中已指出,“非市场干预”若形成惯例,将削弱欧洲作为全球技术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尤其在半导体、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政策稳定性是资金配置的重要依据。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紧急应对!澳大利亚考虑与美国达成协议,设立 7.77 亿美元稀土基金

快讯!快讯!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