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人物 安世半导体案例告诉我们:以后对外收购兼并企业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它救活继续经营而是想办法将其肢解吸收。

安世半导体案例告诉我们:以后对外收购兼并企业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它救活继续经营而是想办法将其肢解吸收。

我们当初那么多品牌,企业被欧美企业收购,他们就是收购了之后,就把企业员工解散了,然后把工厂肢解吸收,把品牌冻结消亡了,把渠道解散掉!从而导致一个个自有品牌消亡殆尽!

1994 年宝洁拿下熊猫洗衣粉,到手后直接把生产线转去做汰渍、碧浪,熊猫洗衣粉没多久就从市场上消失了,等原厂家 2000 年收回商标时,年销售额只剩 1000 万。

还有活力 28,1996 年跟德国美洁时合资后,品牌被直接雪藏,外资一门心思推自己的 “巧手”,最后活力 28 彻底停运。这些外资根本不是来救企业的,就是把有用的资产拆走,没用的直接扔掉。

更让人可惜的是那些曾经的国民品牌。欧莱雅 2003 年收购小护士时,说要打造成中国第一护肤品牌,结果转头就把渠道用来推自家的卡尼尔,小护士的广告和专柜慢慢都没了踪影。丁家宜 2011 年被法国科蒂集团以 4 亿美元买走,一年销量就跌了一半,三年后干脆停产。

就连扬子冰箱,1996 年跟德国企业合资后,外方清洗了原管理层,解散了本土销售网络,最后把扬子商标雪藏,专心推自己的品牌。

这些收购套路其实都差不多。要么是 “消灭型”,像福达酱油被亨氏收购后,核心产品第二年就停产;要么是 “吸血型”,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列收购后,技术研发基本停了,市场份额慢慢被抢。

雀巢收购徐福记更典型,2011 年先买 60% 股权,等 2025 年拿下剩下 40% 彻底控股,徐氏家族直接套现离场,虽然徐福记还在卖,但决策权、利润分配全归了外资,成了别人的 “渠道跳板”。

安世半导体的案子恰恰反了过来,闻泰科技花大价钱买下企业,想保留原有的团队和架构,结果因为中外战略分歧出了乱子。

这对比太明显了:外资收购中国品牌时,从不在乎企业原有的团队和品牌价值,只盯着生产线、渠道这些 “硬货”,拆完就走;而我们对外收购时,总想全盘接收,反而容易陷入泥潭。

现在再看那些消失的本土品牌,不是它们不够好,而是当年没看透外资的心思。熊猫洗衣粉、小护士、活力 28,哪一个不是曾经的行业翘楚?可就因为在收购时没守住底线,要么被雪藏,要么被肢解。

收购从来不是买个招牌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把核心资产真正变成自己的,不然要么像本土品牌那样被人吸干价值,要么像闻泰科技这样陷入控制权之争,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美国明确介入台海,与韩达成核协议只是第一步,日本也将再次拥核

互惠互利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