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家好,我是言叔。11月24日到25日这两天,国际政坛跟赶场似的连轴转——中美元首刚通完电话,特朗普转头就给高市早苗打去连线,两场通话间隔才12小时,这波密集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
美方主动发起中美通话,转头又急着给盟友“传话”,到底是在平衡各方关系,还是在给地区局势定调?高市早苗之前刚发表过涉台错误言论,特朗普这通电话是帮着降温,还是另有盘算?
从“中美对表”到“美日传话”
这一切的导火索,得从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说起。11月7日,她在国会发表涉台不当言论,直接让中日关系降温。之后中方多次严正交涉,但高市早苗始终拒绝撤回相关言论,态度强硬。
到了11月23日南非G20峰会期间,中日双方没有进行任何接触,中方早就明确表示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可见当时两国关系的紧张程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期间,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还视察了琉球群岛一处自卫队基地,明确表示要如期在该基地部署中程防空导弹。
这处基地所在的与那国岛,距离中国台湾仅110公里,是日本离台湾最近的岛屿。小泉进次郎还辩称,此举只是为了提高日本的防御能力,不认为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无疑是在给地区局势添火。
就在这种背景下,11月24日晚,中美元首进行了通话。根据外交部后续回应,这通电话是由美方主动发起的,通话氛围积极、友好且具有建设性。两国元首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沟通,其中核心议题就是台湾问题。
中方明确阐明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曾并肩抗击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当前更应该共同维护好二战胜利成果。特朗普也作出回应,表示美方理解台湾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认可中国当年为二战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亮分析,距离中美元首在韩国会晤不足一月就再次通话,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本质上是美方既看到了当前局势的紧张,也认清了中方的坚定决心,再加上有乌克兰问题等需要沟通的事项,多种因素叠加,让中美双方一拍即合,通过对话增进了解。
更有意思的是,这通中美通话刚结束12小时,也就是北京时间11月25日早上、美东时间11月24日晚上,特朗普就主动给高市早苗打去了电话,这通持续约25分钟的通话,显然是早有安排。
根据日本媒体报道,通话是特朗普方面主动提出的,高市早苗透露,特朗普在电话中专门介绍了前一天中美元首通话的相关情况,双方还围绕强化日美同盟、印太地区局势及各类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再次确认了日美之间紧密的协作关系。
不过当被问及通话中是否谈及台湾问题时,高市早苗却避而不谈,只回应称会谈内容属于外交往来范畴,不便透露详情。此外,高市早苗还在通话中向特朗普说明了未能在G20峰会上与中方会面的情况。
对于这一系列操作,外交部在11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也有明确表态。针对美日领导人通话,发言人毛宁表示,这是美日之间的事情,中方不做评论,但同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其实在此之前,美方核心高层对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一直保持沉默。特朗普只在11月10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提过一句,称很多盟友在贸易上占美国的便宜比中国还多,这种沉默本身就传递出了重要信号。
高市早苗的“回应迷局”
通话结束后,各方的反应也很有看点。高市早苗在面对记者追问时,态度显得有些含糊其辞。她除了确认通话由特朗普主动发起、双方确认了紧密合作关系外,对于核心的涉台议题始终不愿多谈。
当记者再次追问通话中是否涉及她此前发表的涉台错误言论时,她依旧以“细节不便透露”“这是外交方面的事项”为由回避,只强调特朗普表示和她是非常亲密的朋友,随时欢迎她打电话。这种模糊其辞的回应,反而让外界对通话内容更加好奇。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1月25日上午的记者会上,对中美元首通话一事也避而不谈,称“不便逐一发表看法”,同时还表示会继续在与美国保持牢固互信的基础上,敦促中国履行与其地位相符的责任,这番表态显得既谨慎又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市早苗将于11月26日在国会与四大在野党党首进行讨论。这是她就任首相后的首次党首讨论,不出意外的话,在野党会围绕她的涉台言论引发的中日关系恶化,以及综合经济对策等问题发起激烈质询,届时她或许会被迫作出更明确的表态。
中方这边,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1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还针对日方反复提及的“一贯立场”提出了质疑。毛宁表示,日本官方最近多次提到所谓“一贯立场”或“立场未变”,但中方已经明确向日方提出,这个“一贯立场”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日方能不能完整公开地表述出来。
毛宁强调,日方一再重复“立场未变”的概念,却始终没有触及问题实质,这种模糊的态度根本无法解决当前的分歧。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方在向日本施压,要求其明确在台湾问题上的真实立场,而不是用空洞的表述敷衍了事。
现在各方都在观望,高市早苗在受到特朗普压力后,到底会采取何种行动。是会悄悄调整立场,还是继续硬扛?她在国会的党首讨论中,会不会对涉台问题作出新的表述?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后续局势走向的关键。
美方约束日本?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这两轮通话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积极成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原本紧张的地区局势有了降温的迹象,美方通过主动发起中美元首通话,再致电高市早苗,实质上是在发挥协调作用,试图约束盟友的激进行为。
《华尔街日报》引述专家分析称,中方着重强调台湾问题,就是希望借助特朗普对高市早苗的影响力,劝说后者缓和在两岸议题上的激进言论。中方通过与美方的直接沟通,实质上是在外交框架内敦促美方约束其盟友相关行为,为当前紧张的中日关系降温,这体现了中方外交策略的重要成效。
从影响来看,首先是中美关系方面,这通由美方发起的通话,打破了此前的紧张氛围,为两国后续沟通搭建了桥梁。特朗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明显不如其前任愿意付出人员和财力代价,反而更倾向于聚焦美中贸易关系,这种务实的态度,也为中美在核心议题上达成共识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中日关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缓和,但特朗普的介入让高市早苗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美日同盟的基本格局不会因为一通电话动摇,但日本担忧会在关键时刻被美国抛弃,沦为筹码;而美国则顾虑盟友的单边行动可能将自己卷入不必要的冲突,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的时期。
这种“美方约束盟友”的操作,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今年8月,民进党当局原本规划赖清德窜访巴拉圭、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其间计划“过境”美国纽约、达拉斯,但由于美方担心此举会打乱美中贸易谈判进程,拒绝了其“过境”纽约的请求,最终赖清德取消了相关行程。
这两个案例都能看出,特朗普政府在处理涉台问题时,更看重美国自身的实际利益,不会为了台湾问题或者盟友的诉求,轻易牺牲与中方的关系。这种务实利己的处事风格,在此次连环通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地区局势而言,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注入了确定性。中方通过明确表态和外交沟通,展现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让各方认清了红线;美方的介入则避免了局势进一步升级,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不过,日方后续动向仍需长期观察,特别是能否把相关承诺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结语
总的来看,这12小时的连环通话,本质上是一场围绕利益平衡的国际博弈,目前事态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中方守住了核心利益,明确了台湾问题的红线;美方通过主动沟通,既展现了对局势的掌控力,也为自身利益铺路;日方则在压力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接下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高市早苗在国会党首讨论中的表态,以及后续是否会调整涉台言论。是选择撤回言论、公开道歉,还是用新的表态覆盖旧言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中日关系的走向。
国际政治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大戏,每一个举动背后都藏着利益的考量。这一轮通话虽然暂时降温,但后续的博弈还会继续。咱们能做的,就是看清背后的逻辑,守住自己的立场,同时持续关注局势变化。
毕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是不容置疑的底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