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新闻 露出獠牙,欧洲终于对C919下“逐客令”,外媒:不怕断供发动机?

露出獠牙,欧洲终于对C919下“逐客令”,外媒:不怕断供发动机?

前言

4月29日,布鲁塞尔的春天有些寒意,EASA局长帕特里克·凯伊签下了一份文件,将中国C919的认证之路无情推远。

办公室外,空客的游说报告堆积如山;办公室内,中国的技术数据被反复索要,这究竟是严谨的审查,还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围猎?

当欧洲廉航每买一架A320能省下2000万时,这扇本已透出光亮的大门,为何又突然被重重关上?

编辑:CY

一场精心编排的8年围猎

凯伊的笔落下,白纸黑字写着至少三到六年的等待,最快也要到2028年,慢则拖到2031年,这几乎是扼杀一个新兴机型最致命的时限。

这直接导致商飞2025年交付32架的计划落空,到9月份只交出了5架,远低于预期,生产线一度陷入尴尬的停滞。

这背后并非巧合,而是有迹可循的系统性操作,EASA从2024年起就反复修改审查清单,对供应链、座椅防火等细节反复纠缠,不断索要新数据。

时间回到2023年,一场航空峰会上,EASA官员公开强调“新兴机型需要更严谨的审查”,而台下,空客的代表则心领神会般地点头,这画面耐人寻味。

这种操作并非首次,中国的ARJ21支线客机当年也曾遭遇类似刁难,认证被硬生生拖延了数年,直到市场格局稳固后才松口。

如今,历史似乎在重演,只是这一次,目标换成了更具战略意义的C919,这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围猎。

让人生疑的是时间上的鲜明对比,波音737 MAX在发生致命空难后,其复飞认证竟只用了大约20个月,而技术表现稳健的C919,却要面临8年以上的漫长等待。

这种双重标准,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的严谨与安全,不过是为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华丽托词罢了。

凯伊局长签署文件时,他的桌上或许正摆着一份经济影响评估报告,上面白纸黑字写着“C919一旦进入市场,空客将在亚洲损失至少300架订单”。

欧洲的航空巨头,总部就在图卢兹,与欧盟布鲁塞尔的大楼关系铁着呢,一摞摞的游说报告,早已将经济账算得清清楚楚。

他们总爱说“统一标准是为了安全”,可这标准究竟是为谁定的?似乎谁的拳头大,谁的技术先进,谁的标准就成了不可动摇的通用规矩。

C919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西方供应商,比如霍尼韦尔的航电系统,一旦这些公司在数据上做点文章,审查自然就卡壳了,这是多么隐蔽又有效的手段。

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还是说,从C919立项那天起,这场围猎的剧本就已经写好,只等它走到聚光灯下,然后猛地拉下帷幕?

东方的底气

巧合?不,这更像是中国早已预判的必然,面对西方的规则围猎,我们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地亮出了自己的两张王牌。

第一张王牌,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国内大市场,2025年,中国民航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超过14亿人次,并且每年以7%的速度稳健增长,这片广阔的蓝海,足以让C919吃饱喝足。

国内三大航——东航、国航、南航,订单早已超过1000架,首年运营的回本率就高达八成,此后每多交付一架,纯利润就能上涨5%,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上海到北京的黄金航线,上海到成都的繁忙干线,再到新开通的沪港航线,C919的航班上座率常年保持在九成以上,旅客们挤着与国产大飞机合影,机舱里广播响起“欢迎乘坐国产大飞机”时,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投票,这份来自14亿人民的坚定支持,是我们最厚的底牌,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撼动的坚实根基。

第二张王牌,就是我们日益强大的技术自主能力,面对西方“断供”的威胁,我们的B计划早已启动且进展神速。

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早在2023年就已在运-20平台上开始了试飞,到了2025年3月,中国航发集团(AECC)官宣其试飞表现“超出预期”,推力、油耗等关键指标均已达标,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这意味着,C919的“中国心”已经研制成功,距离正式装机飞行仅一步之遥,一旦需要,我们随时可以换上自己的心脏,彻底摆脱外部掣肘。

有了这两张王牌,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一个巨大的内循环市场提供了战略纵深,一个自主的技术体系保证了发展主权,这让我们面对外部风浪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从容和定力。

商飞的生产线依旧热火朝天,工人三班倒,目标依然是2025年咬牙也要冲下30架的交付量,供应链正在加速优化,交付节奏终将跟上计划的步伐。

西方的拖延,反而像一剂催化剂,逼着我们更快地成长,更坚定地走向自主,这或许是他们未曾料到的结果。

开辟平行新航道

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通往未来的路从来不止一条,与其在别人的规则体系里苦苦挣扎,不如另起炉灶,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平行新航道。

C919的破局之道,正是这场“釜底抽薪”式战略的生动实践,我们不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EASA或FAA的一纸证书,而是主动出击,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构建新的朋友圈。

东南亚,成为了我们标准突围的第一站,这里的需求旺盛,机队老化严重,对新机型、好机型的渴望极其强烈。

越南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2025年3月,越南民航局正式建议,直接认可中国民航局(CAAC)的适航证书效力,视其等同于FAA或EASA的认证,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突破。

仅仅一个月后,越南就正式批准了C919在其领空进行试飞,为后续的商业运营打开了大门,订单的大门,也因此裂开了一条关键的缝隙。

当越南民航局的印章,郑重地盖在认可CAAC证书效力的文件上时,那一声清脆的响声,仿佛是亚洲天空传来的第一声春雷,宣告着旧有垄断格局的动摇。

文莱紧随其后,在2025年10月迅速出台了新规,为C919的准入铺平了道路,印尼的TransNusa航空早已运营着我们的ARJ21,对C919更是翘首以盼。

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航司负责人组团来到上海浦东,亲眼看着生产线,摸着崭新的机身,纷纷点头称赞。

这不仅仅是几笔飞机订单的得失,而是一场深刻的“标准体系”竞争,我们在尝试建立一个以CAAC为核心、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认可的平行航空标准体系。

这场竞争,比拼的不是单一飞机的性能优劣,而是谁的标准更公正,谁的市场更开放,谁的合作模式更互利共赢,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较量。

看看邻国的教训吧,日本的MRJ支线客机,技术不可谓不先进,却因为在FAA/EASA体系下苦苦等待,最终错过了市场窗口,黯然退出舞台,这是多么深刻的警示。

而我们,正在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用“国内市场托底+国际标准突围”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其他高科技产业的“走出去”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通过双边协议的签订,一个又一个国家认可CAAC证书的效力,中国标准的影响力正在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这比单纯卖出几架飞机的意义要深远得多。

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再到标准输出,这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都必然经历的三部曲,C919的这场标准突围,正是中国昂首迈入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工业不屈的脊梁,是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从跟跑、并跑,奋力迈向领跑的缩影。

这声清脆的春雷,不仅仅是航空业的,它预示着未来十年,全球将上演更多围绕“标准”而非“产品”的激烈竞争,从通信到新能源,再到人工智能,战场正在悄然转换。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市场的争夺,而是规则的博弈,谁能提供更高效、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模式和国际标准,谁就能赢得未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C919的航迹,正是在用行动书写着新的规则,它展示了一种可能,即发展中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合作与创新,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受西方垄断的标准体系。

谁说东方不能逆风翻盘?事实会证明,一切皆有可能,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东航航班里那一片热烈的掌声,不仅仅是旅客对新飞机的满意,更是对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由衷赞叹,是对一个不屈精神的最好礼赞。

这掌声,不仅是为了一架飞机,更是为了一个历经风雨却愈发坚韧的民族,为了一个崭新的、由多元力量共同塑造的时代,这恢弘序幕,才刚刚拉开。

说到底,西方的规则壁垒,终究挡不住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C919的每一次起飞,都是对那些旧有偏见的最有力回击。

未来已来,一个多元标准共存、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新秩序,正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C919,正是这新时代的领航者之一。

结语

西方的规则壁垒,挡不住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脚步,C919的航迹,正是我们不畏强权、坚持自强的最好证明。

未来十年,全球将上演更多围绕“标准”而非“产品”的竞争,谁能提供更包容、更高效的体系,谁就能赢得未来。

当“中国标准”飞向世界,你认为下一个被重塑的行业将会是什么?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美国政府刚把13万枚比特币塞进国库,比特币却血崩到9万3

下一篇
露出獠牙,欧洲终于对C919下“逐客令”,外媒:不怕断供发动机?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