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白宫正式发布中美贸易协议清单,内容涵盖了关税、稀土、农产品、芬太尼、半导体等多个核心领域,这份协议不仅让美国农民笑逐颜开,也让华尔街松了一口气。
可就在这份清单公布之后,还没过24小时,欧盟就急了。
他们一边召开新闻发布会表达“欢迎”,一边悄悄派人找到中方,希望得到“同等待遇”。
这反应速度,说句玩笑话,恐怕连美国都没想到。
那么,欧盟为何急着找上中国?他们也想从中美这场交易中分一杯羹?
中美交易震动全球
10月30日,中美高层在韩国釜山意外碰头,外界原本以为又是一场“口水仗”,没想到结果却是实打实的“大交易”。
中方一口气承诺了10项内容,包括暂停刚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为期一年,同时将原本复杂的许可证程序简化,大幅放宽稀土出口限制。
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还承诺在11月到12月两个月内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同时恢复对美国高粱、木材的采购,部分针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也暂停执行。
不仅如此,中国还同意恢复荷兰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工厂的全球供应,并终止对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反垄断调查。
这份协议内容之全面、力度之大,令全球都感到意外。
美方则做出四项承诺,包括将对华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延长部分301条款关税豁免,暂停“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一年,还取消了对中国船舶的停靠费用。
这是一场典型的“利益换利益”交易,中国用实际行动换来了美国的松绑,同时在全球展示出大国的风度与灵活性。
中美达成协议,可以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那么在这个时候,欧盟为什么着急了呢?
欧盟临时变脸
白宫公布协议内容后,欧盟立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中美协议表示“关切”,并迅速启动紧急磋商,而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稀土。
如今欧盟8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但在中美协议里,中国明确暂停对美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但并没有提到欧盟能否享受同样待遇,这让欧盟如坐针毡。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升级版”出口管制磋商,中方代表是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局长江前良。
虽然中方表示暂停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适用于欧盟”,但欧盟始终不放心,甚至在11月4日再次分析白宫文件,得出结论,这份协议是“中美专属”,欧盟被排除在外。
所以他们一边表示“尊重中方立场”,一边又提出希望获得与美国同样的稀土供应保障,但中方态度很明确,欧盟要想享受同等待遇,得先解决几个问题。
其实欧盟的焦虑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积攒已久,安世半导体事件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荷兰政府以“经营问题”为由,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作为回应,中方暂停了安世中国工厂对欧洲的芯片供应,直接导致欧洲汽车产业面临芯片断供危机。
这件事让欧盟看到了现实,在关键产业上,离不开中国。
同时,欧盟还在对中国电动车进行“临时反补贴调查”,不仅涉及整车,还波及关键零部件。
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欧盟是在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这些行为,让中欧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
欧盟对中国既依赖又戒备,政策摇摆不定,内部又矛盾重重,法国主张强硬,德国则希望继续保持合作。
这样的局面,注定在谈判桌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也很难在中国面前争取到实质利益。
更关键的是,欧盟缺乏可以交换的筹码,不像美国,能在关税和出口管制上做出让步,欧盟只能不断提出要求,却很少能给出对等回报。
那么中方会答应欧盟的请求吗?
中国态度明确有力
从始至终,中国在对外谈判中始终坚持原则,中方愿意与欧盟继续沟通,但前提是欧方要展现诚意,比如,安世事件必须妥善解决,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贸易壁垒也应撤销。
中方不愿意也不可能无条件让利,更不会因为欧盟一纸请求就自动“开绿灯”,中方看重的是对等和互利,不是施压与胁迫。
而且这次中美协议的出台,也是基于美国的实质性让步,美方在关税和出口管制上做出调整,才换来了中国的配合。
而欧盟如果连基本的政策调整都不愿意做,又如何获得中国的信任?
这正是中方的策略,差别化对待各国政策立场,谁展现诚意,谁就能得到合作,谁搞小动作,谁就会被边缘化。
美国方面通过这次协议,不仅换来了中国的关键资源供应,还满足了国内农业州的利益需求,特朗普也趁机向国内展示“谈判成果”,巩固了选票基础。
而欧盟虽然口头上讲“欢迎”,实则是被这场协议甩在了后头,没有参与谈判,也没有获得实质性承诺,只能在协议公布后再“补课”。
这再次暴露了欧盟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尴尬位置,跟着美国走,却又得不到美国的好处;想跟中国谈,却又没有筹码和诚意。
更让人玩味的是,中方其实并没有拒绝欧盟,这等于明确告诉他们,想要合作,先拿出态度和行动来。
结语
简单来说,中美达成协议是实力与利益的平衡结果,而欧盟想要插队,就得先学会尊重规则,拿出诚意。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