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发全球通知:要打奉陪到底!双语公告直面美国,彻底算总账
若战,我国将全力支持,直至最后一刻!双语公告直面美国,全面清算历史旧账!
据京报网报道,8月25日,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把一份厚重的中英文版《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评估报告》直接推到了全球媒体的桌面上。
美国靠“航行自由”四处点火,中国就用最权威的法律语言,理直气壮把美国的双重标准和强权逻辑全盘托出。
这份报告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根本没打算防守,而是选择了精准进攻。它的目标,就是从根基上拆解掉美国海洋霸权那件华丽的“合法性”外衣,要把“国际法”这个长期被美国当作专属武器的工具,变成一把可以制衡所有人的公共尺子。
报告的第一刀,就砍向了美国最核心的软肋:它根本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缔约国。这就很尴尬了,一个连“群规”都没签署的人,却天天拿着群规指责别人,还自诩为规则的维护者。报告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选择性执法”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紧接着,报告对美方话术体系里的那些模糊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消毒”。比如,美国动不动就提的“习惯国际法”和所谓的“国际水域”,在报告的剖析下,露出了其真实面目——这些根本不是什么公认的法律原则,而是为了方便自家航母和军舰在全球横冲直撞而量身定做的强权逻辑。
报告还将显微镜对准了“无害通过”这四个字。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严格定义,外国船只通过他国领海时,不能进行任何军事演习、情报侦察等损害沿海国安全的活动。而美军的军舰在中国领海内搞的那些侦察和演习,显然与“无害”二字背道而驰。
最后,报告给出了一个“判决”:美式“航行自由”就是一个不合法、不合理、玩双标的“三无产品”。
就连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法专家都认为,这份报告逻辑严谨,是中国第一次如此系统性地从法理层面掀了美国的桌子。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立场,更有了国际学理的权威背书。
如果说法律层面的解构是“里子”,那么这场围绕报告展开的全球舆论战就是“面子”。中国显然深谙此道,这绝不是一次关起门来的学术研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公共关系行动,目标是冲破西方主导的话语权壁垒,让世界听听另一种声音。
就在报告发布前不久的8月13日,美军的“希金斯”号驱逐舰和“辛辛那提”号濒海战斗舰才刚刚闯入黄岩岛12海里。报告的发布,就像是对这次现实挑衅的即时法律回应,一下子就充满了新闻性和紧迫感,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过来。
发布的细节更是意味深长。为什么非要用“中英双语”?为什么要“直达全球媒体与政府”?答案很简单:这次的听众,不只是国内民众,更是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要绕开中间商,直接和世界对话,争夺对事件的第一手解释权,把叙事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效果立竿见影。过去,全球舆论场上关于南海的叙事,总被引导至“中国扩张”的框架里。而这份报告,试图将剧本改写为“反抗美国霸权”。它不仅是说给美国听的,更是说给那些同样受到美国“航行自由”行动困扰的“沉默大多数”听的。
对于越南、马来西亚这些东盟国家而言,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斗争范本。原来,除了默默忍受或者低调抗议,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反击。这无疑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潜在地分化了美国试图构建的区域统一战线。
舆论场被瞬间引爆。在中国国内,微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迅速突破两亿,网民们群情激昂,呼吁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而在国际上,全球航运界开始窃窃私语,担忧地缘政治的紧张会影响到这条黄金水道的安全与稳定。
当然,光有檄文是不够的,真正的博弈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这份法律报告,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斗”,它只是中国庞大“混合应对”体系中,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它与一线的物理管控、国内的法律建设以及长期的战略定力,共同构成了一张软硬兼施、虚实结合的反击网络。
报告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中国海警和海军在一线的执法与驱离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支撑。当我们的执法船艇对入侵者进行全程跟踪、警告和驱离时,背后站着的是国际法理,这是这份报告所阐明的正义性,这叫“师出有名”。
与此同时,在仁爱礁和黄岩岛这些摩擦最前沿,中国的“武力”实践也从未缺席。直-8J重型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无人机构建起海空一体化的监控网络,让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试图为那艘非法“坐滩”的军舰进行补给,结果连续100天都未能成功。这就是物理现实的力量,它让法律主张不再是一句空话。
更深层次的是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将国际法层面的权利主张,转化为了国内法层面的具体执法授权。这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让一线执法人员在行动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无缝衔接。
而这一切的基石,是“势”的博弈。面对美菲越来越高调的挑衅,比如菲律宾海警用飞机搭载外国记者飞越争议空域,刻意制造紧张局势,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与专业。
在仁爱礁长达100天的补给困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大的战略耐心。不被对方的短期操作带乱节奏,而是通过持久、可控的压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这才是“奉陪到底”这四个字的真正分量。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份《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评估报告》,就会发现它远不止是一份文件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信号,一个战略符号,标志着中国在处理核心利益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自信且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这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回应,而是主动出击,试图在规则、叙事和实力三个维度上,同时撬动长期以来由美国霸权主导的权力天平。
全球都已收到这份通告,许多国家都嗅到了不寻常的信号,一场围绕海洋规则的总账,或许真的已经开始了。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自然资源部发布最新报告:美式“航行自由”缺乏国际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