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则国际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对外表态,将在24小时内大幅提升对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额度,不仅如此,他还公开将印度称作“死亡经济体”,指责该国“漠视乌克兰人的困境”。
这番猝不及防的言论,让印度官方陷入慌乱,原本毫无准备的他们,只能仓促寻找减轻经济损失的办法,印度落到这般境地,着实令人唏嘘。
过去数年,为了维系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印度付出了不少努力,积极参与美日澳印组建的“四方安全对话”,在加沙问题上明确站队以色列,甚至连续多年获得G7峰会的参与资格。
美国也曾给予印度一些回馈,授予其“非北约盟友”地位,双方在武器出售、联合军演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
本来想靠着抱美国大腿实现发展突破,但后来发现,所谓的盟友情谊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美国的翻脸不认人,给了印度沉重一击。
美国的霸权行径,在这场美印摩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很显然,美国维系全球地位的方式早已超越传统军事手段。
美元结算体系成为控制各国企业的工具,3亿多人的消费市场则被用作牵制其他国家的诱饵,任何不服从其意志的国家,都可能面临市场准入被切断的风险。
欧洲国家就曾受制于这种霸权,即便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也不得不在美国的压力下缩减合作规模,根源就在于缺乏对抗美国的底气,印度的遭遇,正是美国霸权逻辑的鲜活例证。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政策被推向极致,拜登政府此前给予印度的制裁豁免和贸易优惠被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强硬的谈判要求。
美国逼迫印度开放农业市场,增加对美国能源和武器的采购量,否则就启动加税措施,印度在农业领域面临诸多敏感问题,无法做出妥协,双方谈判最终破裂,关税战一触即发。
更让印度寒心的是,5月印巴空战中印度遭遇失利后,特朗普不仅没有表示支持,反而两次邀请巴基斯坦军方首脑访美,这一举动无疑是公开给了印度一记耳光。
如此看来,印度所谓的“盟友”身份,不过是美国全球战略中一枚随时可弃的棋子,印度媒体在11月1日集体发声,对本国的处境进行了深刻反思。
他们直言,在全球经济权力重塑的过程中,印度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媒体点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特朗普正借助金钱与市场的力量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在全球范围内,唯有中国真正掌握了攻守兼备的核心杠杆,让美国不敢轻易放肆。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智库高级研究员米希尔·夏尔马就曾在美媒发表文章称,中国的经济体量过于庞大,即便是特朗普政府也不敢轻易招惹,或许中国才是唯一能帮助莫迪政府抵御美国霸凌的力量。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美国霸权的例外,核心在于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硬实力,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内需市场。
无论是汽车电子等消费产品,还是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中国市场都是全球企业竞争的焦点。
2023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规模达到数千亿美元,众多美国企业超过三成的海外营收都来自中国市场。
美国若对中国采取强硬贸易措施,首先遭受冲击的将是其本土企业和就业市场,这便是中国在贸易往来中“买方话语权”的直接体现。
从产业供给层面分析,中国构建的产业链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布局,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基础原材料加工到高端制造业的完整产业生态。
小到手机核心零部件,大到新能源发电设备,都能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
全球多数国家的生产活动都与中国的供应链紧密相连,美国此前试图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但实践证明,其他国家要么面临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要么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根本无法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
这一现实,赋予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卖方主动权”,对比印度的发展现状,更能凸显中国硬实力的重要性,2023年,印度GDP总量突破3.5万亿美元,表面看似成绩亮眼,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印度市场开放程度不足,贸易壁垒较多,对美国企业的吸引力远不及中国,难以形成有效的买方威慑,在产业链建设方面,印度的短板更为明显。
本来想大力发展制造业,但目前仍以中低端组装为主,核心芯片、高端零部件等关键领域高度依赖进口,根本不具备自主供给能力,自然也就没有“卖方话语权”可言。
无奈之下,印度开始调整外交战略,被美国施压后,莫迪政府不得不转向其他国际组织,不仅参与上合峰会,还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印度。
但必须承认,这种战略转向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被动处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刘宗义就曾指出,印度的战略误判在于,误以为单纯模仿中国对美强硬的态度就能改变局面,却忽视了中印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更何况,印度长期存在投机倾向,此前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曾多次阻挠关键决议的通过,如今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更多是想将中国作为向美国施压的筹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型。
毫无疑问,国际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实力的较量,美国的霸权可以轻易欺凌印度、拿捏欧洲,但在面对中国时却不得不收敛锋芒,这并非美国良心发现,而是中国的硬实力让其有所忌惮。
IMF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金砖国家的综合GDP总量已经超过G7国家,这一变化的背后,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硬实力持续崛起的直接体现。
印度媒体的集体反思,给全球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霸权主义面前,依靠依附和讨好根本无法获得尊严,唯有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坚持自主发展,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链体系,掌握“买方话语权”和“卖方主动权”,才是抵御霸权压力、实现自主发展的正确路径。
特朗普对印度的霸凌行为,以及印度学者那句“全世界只有中国让美国不敢放肆”的感慨,并非对中国的刻意吹捧,而是对实力决定话语权这一现实的客观认知。
未来的全球格局中,能够打破霸权逻辑的,绝不会是妥协退让的国家,而是像中国这样依靠自身硬实力站稳脚跟,坚持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