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以色列议会72名议员联署声明,支持台湾地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直接挑战,忽略了中以建交以来以色列明确承诺的立场。
回想1992年中以建交公报,以色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历史承诺如今被部分议员的举动置若罔闻。
议员博阿兹·托波洛夫斯基和奥哈德·塔尔作为领头者,他们的背景值得审视。托波洛夫斯基来自未来党,常在议会推动科技合作议题,而塔尔属于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在巴勒斯坦事务上持强硬态度。
2025年7月9日,他们访问台湾地区,与当地人士会晤,返回后通过社交平台宣传,甚至塔尔公开将台湾地区称为“国家”。这种行为与以往中以经济合作的低调不同,此次声明跨党派签名超过议会半数,显示出组织化的政治操作。
这些议员选择此时行动,或许与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压力有关,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以色列面临全球批评,25个国家联合要求停火,国际孤立加剧。支持台当局参与国际组织,可能意在拉拢美国在中东的支持,同时分散国内注意力。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在声明发布后迅速回应,于7月25日发表声明,指出这是台独势力推动分裂的又一证据,坚决反对,并向以方提出严正交涉。使馆发言人提出三个关键疑问:以色列是否真心维护中以关系?是否要与台独势力深度绑定?是否愿意成为破坏台海稳定的帮凶?
这些问题直击要害,促使人们思考:一个国家在承诺与行动间的矛盾,会如何影响其国际信誉?中国作为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高科技出口依赖中国市场,中以自贸协定谈判本应深化合作,如今却因这一事件面临不确定性。相比以往的经贸互动,此次事件凸显出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面对以色列的挑衅,中国没有停留在口头回应,而是宣布推动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决定。在联合国,中国持续投票支持巴勒斯坦权利,推动落实停火决议,强调两国方案作为唯一出路。
中国代表质问美国为何对加沙情况视而不见,这种发声是否能唤醒国际社会对双重标准的反思?经济层面,中国可能暂停中以自贸谈判,这对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构成压力。中国选择在这一时机发力,或许是因为以色列的举动与巴以冲突时间点重合,形成连锁反应。
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G7首个如此行动的国家,这可能会带动英国、加拿大等效仿。2025年8月4日,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数量已达149个,包括俄罗斯、中国等,趋势加强。
以色列的声明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台湾地区在以色列定居点设立医疗设施的行为被视为违反国际法,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以色列政客如托波洛夫斯基在媒体前辩解支持不冲突承诺,但这种辩解难以说服国际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短视行为忽略了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以及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的广泛批评和压力。
相比之下,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外交层面,还扩展到了实际行动,推动更多国家审视以色列的行为。欧盟内部虽有分歧,但承认巴勒斯坦国家的趋势在上升。法国外长在联合国发言拒绝占领,呼吁和平解决争端。这一系列发展表明,中国务实的策略正在发挥作用,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的重新审视。
犹太人经历了千年流散的历史,从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征服、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遭巴比伦灭国,到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犹太人被迫分散各地。此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焚毁犹太社区,1492年西班牙驱逐犹太人,19世纪东欧迫害,以及纳粹大屠杀,都加剧了犹太民族的磨难。
1948年以色列建国本应结束流散,但当前一些政客的傲慢举动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招致了更大风险。外部压力与内部顽固的结合,让人们反思历史教训是否能够避免当代错误。
如果以色列继续在台湾地区议题上挑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经济与外交代价。中以贸易额巨大,2024年已达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中国是以色列的重要贸易伙伴。
不过,由于以色列部分议员的涉台错误言行,中以自贸协定谈判已被迫搁置。若以色列继续此类挑衅行为,其高科技产业将因合作受限而遭受重大损失,相关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也将面临不确定性。
以色列部分政客试图通过支持台当局来提升个人政治地位、迎合美国战略需求,但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忽视了犹太民族磨难的根源,也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社会已对以色列的此类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其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相比之下,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争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立场坚定,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任何分裂企图都将面临坚决应对。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