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国心”是由心连心张兴民总会长亲自编导,张兴民先生将蒋介石当年心中所想用当代艺术表演形式倾心表达。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历经半个世纪殖民苦难的台湾重归中国版图,镌刻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铁证;80年后,所有华夏儿女更“不可能让台湾分裂出去”,道尽全体中华儿女捍卫主权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在此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由心连心张兴民总会长亲自编导,冀福记担任顾问、郭智勇主演的情景剧《我的中国心》应运而生。这部作品以文艺为媒,将跨越海峡的家国眷恋、对统一的深切期盼熔铸成动人叙事,成为新时代传递两岸同胞共同心声的生动载体。


《我的中国心》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将抽象的“中国心”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与行动。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的旋律与台词在舞台交织,“中国印”不再是简单唱词,而升华为贯穿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图腾——它印在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故土惦念里,印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中,更印在台湾光复80年来两岸同胞从未中断的血脉联结里。剧中那句“不该当初把大陆的真金白银带到了台湾”的自我叩问,既是个体对历史的温情回望,更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篡改历史、割裂血脉行径的有力驳斥。正如费城侨界在纪念座谈会上所言:“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重要成果,任何否定历史、分裂国家的行为都违背潮流与民族大义。”剧作以朴素台词,呼应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历史真相的坚守。


作品的感染力,更源于对两岸同胞共同情感与责任的深刻捕捉。两处情节堪称“两岸一家亲”的生动注脚:其一,大陆舰队赴南沙维权时,台湾方面选择“打开所有灯光送行”——此刻,海峡分歧被“共护中国领土”的信念超越,那束穿越夜色的灯光,是跨越隔阂的信号,更是“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的具象表达。这正契合国台办“维护领土完整、加强交流合作是主流民意”的判断。其二,当剧中人物听闻祖国规划建设通往台湾的跨海大桥时,那句“太好了!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的慨叹,将对团圆的期盼与对祖国发展的自豪融为一体,让“台湾回归进入倒计时”的愿景不再遥远,更为“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注入温暖情感支撑。


作为编剧与导演,张兴民的创作始终带着“务实与温度”。早年在建筑行业,他坚守“图纸要准、用料要真”的严谨;后来以“红凤工程爱心大使”投身公益,传递温暖;如今以文化为桥搭建两岸情感共鸣平台,他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种底色,让《我的中国心》未刻意渲染冲突,而是以最朴素的情感——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认同、对分裂的反对——直抵人心。当“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的旋律响起,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在诉说一个真理:无论海峡如何阻隔、岁月如何流转,“中国心”始终是两岸同胞最坚实的精神纽带。
“观沧海”曾言:“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共创未来。”《我的中国心》的价值,正在于以文艺力量唤醒历史记忆、凝聚现实共识、照亮未来前路。它让我们看见,台湾光复80年的历史,不是尘封档案,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坚信,正如80年前台湾必然重归版图,今天的祖国统一,也必将在历史大势与人心所向中实现。

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当有这样的家国担当——以情感为笔,书写民族大义;以文化为桥,联结两岸心灵。《我的中国心》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中国心”的赤诚,为祖国统一的壮阔征程凝聚起磅礴情感力量,也为新时代文艺服务国家大局、回应人民心声,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张兴民会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的根在人民,我们要用最好的作品回报这片土地,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光彩。”
编辑 海珍 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