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为止,巴勒斯坦国正式获得第157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可巴勒斯坦政府就在9月24日突然宣布,正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这步棋下得又快又猛,但中方的回应会很高明!
别看巴勒斯坦这番操作来得突然,其实藏着深思熟虑的生存智慧。
获得157国承认只是拿到了“国家身份”的入场券,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强国环伺的中东站稳脚跟。现在申请加入金砖,就像刚拿到种子轮的创业公司,急需找个有实力的投资方背书。
要知道,金砖国家刚刚在2025年9月更新了扩容细则,新机制允许申请国在未获全体现任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先以“伙伴国”身份参与部分合作。
巴勒斯坦显然是看准了这个窗口期。
他们算过一笔账:金砖国家里的中国、俄罗斯、南非历来在巴以问题上持同情立场,印度和巴西近年来也在调整中东政策。
如果能搭上这辆代表“全球南方”的快车,不仅能获得经济合作机会,更能在未来谈判中增加筹码。
不过这场豪赌也有风险。
金砖内部对扩容速度一直有分歧,埃及、埃塞俄比亚等新成员还在适应期,此时新增政治敏感度高的巴勒斯坦,可能让机制负担过重。
更别说西方国家的反应,美国国会已经在讨论是否冻结对巴勒斯坦的部分援助。
这种“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前功尽弃”的处境,让巴勒斯坦的申请更像是在走外交钢丝。
此时,中方做出回应:
“金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欢迎志同道合的伙伴参与到金砖合作中来,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发言人的那段话,值得放在地缘政治的放大镜下细看。
说“平台”不说“组织”,强调金砖的开放性;提“志同道合”而非“符合条件”,暗指价值观认同比硬指标更重要;最后落脚到“国际秩序改革”,分明是向全球南方国家递出橄榄枝。
这种回应方式,完美避开了两个潜在陷阱。
一方面,如果立即热情拥抱,可能刺激以色列及其盟友,影响中国在中东的平衡外交。
要知道中国现在是中东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同时与以色列保持高科技合作,去年双边贸易额刚突破300亿美元。
另一方面,若是表现犹豫,又可能被解读为对巴勒斯坦建国事业的支持不够坚定,毕竟中国曾是最早承认巴解组织的国家之一。
更高明的是,中方把决策压力巧妙分散到整个金砖机制。
那句“欢迎志同道合的伙伴”,既给巴西、印度等对巴勒斯坦问题持谨慎态度的成员留出转圜空间,又暗示最终决定需要集体协商。
这种处理方式,与中国近年来在伊核协议斡旋、沙伊和解等事务中展现的“动态平衡”策略一脉相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间节点。2025年下半年正逢金砖峰会筹备期,各国都在谋划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改革。
中方此时释放开放性表态,其实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峰会定调,金砖扩容不应是零和博弈,而要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实验田。
这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展现灵活性的外交艺术,比简单投赞成票或反对票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
要知道,金砖国家这个组织已从最初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扩展到包括沙特、伊朗、埃及等新成员,明年还将迎来印度尼西亚。
如今的金砖国家总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球30%以上,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
但金砖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普通俱乐部。
虽然金砖机制没有明文的“准入标准”,但从其扩员历史来看,有四条隐形门槛:不参与非法单边制裁、拥有相对独立的外交立场、具备一定的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政局稳定且国家治理能力强。
用这些标准衡量巴勒斯坦,情况就复杂了。
诺法尔大使自己也坦言:“我们知道自己的条件还不太符合”。这话说得实在,巴勒斯坦目前政治稳定性不足,建国进程未完成,巴以冲突持续,经济规模也远未达到金砖国家的水平。
但中方的外交智慧,给了巴勒斯坦尊重,未来,若巴方能稳步推进内部改革,中国或将在时机成熟时助推其“软融入”金砖框架。
中国新闻网:2025-09-26:巴勒斯坦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方回应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