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留下了一句颇为尖锐的判断:“美国半导体供应链不完整,生产成本比台湾高50%,这是昂贵、浪费、又白忙一场。”当时不少人觉得这位九十高龄的“芯片教父”言辞过于悲观,但短短几年后,现实给出了残酷的答案。
美国为吸引台积电,不惜拿出 66亿美元的直接补助和50亿美元贷款,并辅以严格的出口限制与技术管控,把这家全球最重要的晶圆代工厂拉到亚利桑那。
起初的蓝图很美:先进制程在美国本土落地,产业链安全性大幅提升。然而,项目很快遇到重重阻碍。
原定2024年投产的4纳米制程,被迫推迟到2025年,更先进的3纳米工艺则延后到2028年,投资额也从120亿美元迅速膨胀至400亿美元,原本看似精心规划的项目,转眼间成为资金黑洞。
问题并不仅止于财务数字,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并没有台积电赖以成功的产业生态,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摆在仓库里,却因为缺乏能操作的工程师而闲置数月。
对于台积电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在台湾,一台光刻机意味着日夜不息的生产线,而在亚利桑那,它却成了昂贵的“摆设”。
为了补上人力短板,台积电不得不从台湾调派500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赴美支援,但这本应是解困之举,却在当地引发轩然大波,亚利桑那州工会指控台积电“抢本地人饭碗”,甚至闹到国会要求吊销台湾技术人员的签证,对美国工会而言,维护就业机会比推动先进工艺更重要。
这场文化冲突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台积电在台湾依靠“24小时轮班制”和严格纪律打造效率奇迹,但在讲求劳工权益的美国,这套模式注定难以复制。
换句话说,台积电的成功模式并非可以轻易“移植”。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在台湾行得通的,在亚利桑那未必买账。”
亚利桑那项目因此陷入尴尬:它既是美国政府宣传的样板工程,也是台积电最难啃的硬骨头,所谓“请神下山”,结果却成了“水土不服”。
在华盛顿看来,台积电赴美建厂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环节,为了打动台积电,美国政府开出高额补助:66亿美元直接资金,外加50亿美元贷款。
然而,补助从来不是“无条件的馈赠”,仔细解读协议,不难发现华盛顿埋下的“附加条款”。
首先,台积电在未来五年内不得大规模回购股票,这直接限制了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灵活操作,而且台积电若产生超额利润,需要与美国政府分成,这等于把部分收益锁死,更敏感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台积电可能被要求开放部分技术专利。
这几条限制让不少台湾业内人士心生警惕,看似慷慨的补助,其实是带着枷锁的“糖衣炮弹”,美国要的不是简单的生产线,而是尽可能多地掌握台积电的经营权与技术话语权。
随着特朗普政府回归白宫,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原本承诺的资金随时可能被重新谈判。为了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台积电不得不加快“抢钱”步伐,在2024年底前提前拿到10亿美元补助,才算拿到一颗定心丸。
这种境地让台湾媒体直言: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表面上,台积电获得了资金支持,但长期看,它却可能失去部分技术自主权,对一家以技术领先为生命线的企业而言,这样的代价绝非轻微。
在这一切纷扰之下,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布局再次显露。外媒称他为“老狐狸”,并非虚言。
虽然台积电承诺在美国投资建厂,但最关键的研发与先进产能,依旧牢牢掌握在台湾本岛。
7纳米以下的先进产能,仍在台湾生产,2024年,台积电宣布在新竹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3纳米超级工厂,规模远超美国亚利桑那项目,2纳米工厂的美国量产时间被设定在2030年,这让台积电有足够时间进行技术迭代,同时避免美国在短期内直接获取核心能力。
张忠谋的这一布局,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在下50年的棋”,他深知,台积电之所以在全球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因为资金和规模,更因为技术节奏的绝对领先。如果轻易外流,台积电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被稀释,在台湾社会,台积电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意义,被称为“护国神山”。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悖论:留在台湾,是技术安全,走向美国,是政治安全。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