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新闻 中国雅鲁藏布江电站开建!西方媒体全不吭声了,莫迪不是不想发难

中国雅鲁藏布江电站开建!西方媒体全不吭声了,莫迪不是不想发难

7 月 19 日,中国在西藏米林县正式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这项总投资 1.2 万亿元、总装机容量达 6000 万千瓦的超级工程,相当于每年为 3 亿个家庭供电,其规模是三峡水电站的三倍。

令人意外的是,曾对中国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百般挑剔的西方媒体,这次却“集体保持沉默”。

而印度总理莫迪虽曾多次对该项目表示 “关注”,却罕见地未发起外交抗议。

难道说,莫迪真的如此坦然地接受现实吗?

墨脱县的地图上,雅鲁藏布江画出一道近乎垂直的 “U 型拐弯”。

这里的河道从海拔 2900 米骤降至 600 米,短短 50 公里落差达2230-2350米,水能密度全球罕见。

但大自然的馈赠,伴随着 “地狱级” 的施工难度:年均 2300 毫米的降雨让山体常年泥泞,地震烈度高达 Ⅸ 度,每年有 160 多天遭遇滑坡和泥石流,曾被国际工程界称为 “人类不宜施工的区域”。

为了驯服这条 “狂野江河”,中国工程师用了长达40 年时间做前期论证,光地质钻探就打了 25 万米钻孔,相当于钻透 28座珠穆朗玛峰

雅鲁藏布江处的“大拐弯”

施工方案里藏着太多 “中国智慧”:

隧洞集群技术:放弃传统的露天大坝,采用单条40公里主隧洞,将江水 “截弯取直” 引入发电厂房。这种设计能减少 90% 的地表开挖,避免对原始森林的破坏。

智能防灾系统:部署5000 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山体位移,数据通过 5G 传回成都指挥中心,系统可提前 72小时预警滑坡风险。

生态友好设计:专门预留 5 条生态鱼道,模拟自然水流速度,确保西藏裂腹鱼等特有物种能顺利洄游。

这些技术突破,让曾断言 “墨脱建电站是天方夜谭” 的西方专家哑口无言。

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水利专家实地考察后坦言:”中国在高海拔复杂地质水电技术领域已形成代际优势”。

还特别指出三项超越:”TBM掘进岩爆控制技术领先15年,超高压水轮机材料寿命超现役最佳机组2倍,生态扰动控制达欧盟AAA级标准”。

对比 2003 年三峡工程蓄水时的全球喧嚣,这次西方媒体的安静显得格外反常。

《华尔街日报》仅在商业版角落提了一句 “中国启动西南超级电站”,BBC 的报道时长不足 1 分钟,更没有出现过去常见的 “生态灾难”“人权问题” 等标签化表述。

这种转变藏着三层现实:

技术实力让质疑失去市场,20 年前西方媒体嘲讽三峡工程 “迟早要垮”,如今三峡不仅安全运行 22年,还成为全球最大的防洪屏障。

澜沧江梯级电站更成为国际范本,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建立 “汛期提前 15 天通报水情” 机制,2023年帮助下游国家减少洪涝损失。

当中国拿出 “建一个成一个” 的成绩单,西方再想抹黑,只能显得自己无知。

国际法理让指责站不住脚,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 50.8%,墨脱电站完全位于中国领土内,开发权是《联合国宪章》赋予的主权权利。

反观西方,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建了 30 多座大坝,导致下游墨西哥段常年断流,却从未被追责;印度在恒河上游建坝时,也从未征求过孟加拉国意见。

这种 “只许州官放火” 的双重标准,让西方媒体不好意思再拿 “下游利益” 说事。

印度河流域

全球能源格局的现实需求,欧洲在能源危机中焦头烂额,美国页岩气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持续发酵,而中国水电占全球装机容量的 28.5%。

墨脱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减少 1.2 亿吨标准煤消耗,相当于全球碳排放量的 0.28%。

在 “碳中和” 成为国际共识的今天,西方需要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自然不愿轻易得罪。

印度的反应最耐人寻味,官方没提抗议但《印度教徒报》等媒体用 “水资源安全挑战”等标题表达焦虑。

这种矛盾源于印度自身的三重困境:

自身工程烂尾成风,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下游名称)规划了 14 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号称 “要超过中国”,但 10 年过去,仅建成 2 座小水电站。

外交手段有限,2024 年印度外长苏杰生访华时,曾要求中方 “分享墨脱电站的全部数据”,却拒绝提供印度在争议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

这种 “只索取不付出” 的态度,让印度在国际上没了喊冤的底气。

战略威慑力不足,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军事部署长期受制于基建薄弱,更因过度依赖美国而陷入战略被动,如特朗普近期公开调解印巴冲突,直接削弱印度区域话语权。

雅鲁藏布江河谷

当印度还在纠结”水电站影响下游”时,中国已用基建实力证明,与其争吵,不如合作。

而墨脱电站的意义早已超越一个工程本身,对中国而言,它是 “西电东送” 的升级版。

西藏过去缺电严重,70% 的电力靠柴油发电机,如今墨脱电站建成后,每年 3000 亿千瓦时的电力可通过特高压输往粤港澳大湾区,相当于每年输送 8000万吨煤炭,既缓解东部能源紧张,又助力 “双碳” 目标。

对边疆发展来说,它是 “富民工程”。

工程建设带动墨脱县 GDP 三年增长 170%,当地藏族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经营民宿,人均年收入从 2020 年的 1.2 万元增至 2024 年的 4.8 万元。

曾经 “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正变成 “西藏的小江南”。

对国际合作而言,它可能是中印关系的 “破冰点”。

中国已明确表示 “愿与印度建立雅鲁藏布江水文数据共享机制”,就像澜沧江 – 湄公河合作那样。

如果印度能放下戒备,双方可以在防洪、抗旱、渔业保护等领域实现共赢。

毕竟,江水不会因为政治分歧而停止流动,合作才是唯一理性的选择。

西方媒体的沉默,不是宽容,而是无奈。印度的纠结,也不是理解,而是力不从心。

墨脱水电站的开工,本质上是一场 “无声的宣言”:中国用技术实力证明,自己有能力在任何复杂环境下搞建设。

用国际合作案例证明,上游开发可以与下游共赢。

用主权范围内的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从不损害他国利益。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特朗普赢了!首个被关税搞“破产”的国家已出现,日本一片哀嚎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