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工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因B-21隐身轰炸机项目巨亏4.77亿美元,股价应声大跌。
这笔巨额亏损,除了工艺调整之外,很大一部分竟然归因于——原材料价格飙升。尤其是涉及到B-21这类高端隐身武器时,对稀土、钛、钨等稀有金属的依赖,就变成了不可回避的死结。
长期以来,中国牢牢掌控了全球约90%的稀土精炼能力,尤其是中重稀土(如钆、铽、镝、铥等)的供应几乎绝对垄断。这些中重稀土,正是隐身战机、精确制导导弹、核潜艇等高端武器必不可少的材料。
以美国自豪的F-35为例,每架F-35战斗机中,就含有约408公斤稀土材料。而现在,随着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物项启动出口管制,美媒直言:“美国国防工业正在裸奔。”
事实上,稀土一直是中美博弈中的关键战略资源。那么,中国稀土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又为何能让西方在成本面前望而却步?
高精尖制造业的“维生素”
稀土,并非土类,而是镧、铈、镨、钕、铽、钆等17种金属化学元素的统称。别看名字里有个“稀”字,其实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稀少,只是分布较为分散,提取和分离难度大,因而显得珍贵。
在现代工业体系里,稀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世界上所有高精尖制造业的关键原料都离不开稀土。从美国最先进的F35隐形战斗机、最新的弗吉尼亚攻击核潜艇,到英伟达的芯片、特斯拉的汽车,无一能离开稀土的支撑。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美国约有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就连马斯克也曾发推特称,稀土一点也不稀缺,但紧接着下一句就是全世界的稀土都得运到中国提炼。这足以见得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然而,回溯到几十年前,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之路可谓充满坎坷。
改写中国稀土命运的国之脊梁
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的茉莉矿业凭借着美国自家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和当时最先进的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法,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稀土供应链。
彼时的中国,虽坐拥大量稀土矿产,却因分离技术落后,长期只能出口廉价原料,再花高价进口高纯度稀土产品,在国际稀土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但这一格局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被彻底颠覆,而破局者正是徐光宪院士,他也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早年留学美国,主攻量子化学。1951年,他和夫人高晓霞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起初,他们主导了核燃料萃取技术研发,为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引爆立下汗马功劳。
功成身退之后,徐光宪夫妇又接到了一项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因为当时尖端武器急需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可中国却无法自主提纯。
那时,徐光宪已经五十多岁,面对全新且棘手的稀土分离难题,他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究里,一周工作时长高达80个小时。
经过无数次实验与钻研,终于在1974年成功发明了稀土串级萃取技术。这项技术堪称“点石成金术”,将单一稀土纯度从不足99%提升至99.999%,成本更是降低至原来的四分之一。
很快,徐光宪团队的成果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扩散至全行业,推动中国稀土企业形成了规模化、精细化的生产能力。自此,中国从出口稀土原矿开始转向出口高附加值提纯产品。
美国芒廷帕斯矿在中国成本优势的挤压下于2002年关闭,2004年,美国境内最后一家稀土永磁工厂瓦尔帕莱索工厂也宣布关闭。中国凭借徐光宪的科研成果,在稀土产业领域逐渐站稳脚跟,开启逆袭之路。
中国稀土产业的至暗时刻
就在中国稀土产业看似蒸蒸日上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1990年以后,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徐光宪院士的技术被民营资本低价获取,大量民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稀土行业。
在利益的驱使下,行业乱象丛生。在江西赣州一地,每年被盗采的稀土就有数万吨。国企稀土技术骨干被高薪挖走,同行之间展开恶性竞争,市场陷入无序混战。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暴增十倍,可出口价格却下跌到不足当年的一半。珍贵的稀土资源被贱卖,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空有庞大产量,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定价权,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2005年,已经85岁高龄的徐光宪院士心急如焚,两次上书国务院,痛斥中国稀土资源被贱卖盗采的危机,大声疾呼中国稀土不能当“猪肉”卖。
他的呼吁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国家对稀土战略的重新审视。此后,国家开启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布局,打出了关键的对内对外四张牌。
国家布局重塑中国稀土格局
对内两张牌
打击非法开采,关停非法企业:2011年,稀土被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明确归国家所有。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一批非法企业被关停,有效遏制了稀土资源的无序开采与流失。
产业整合统一管理:组建了中铝、五矿等六大国企稀土集团,对稀土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增强了中国稀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
对外两张牌
收购海外矿企,抄底核心专利:2005年,中国西部矿业收购了美国稀土储锌合金生产商;2009年,中国五矿收购了澳大利亚矿业公司;2011年,华东有色金属地勘局收购了澳大利亚全球金属矿业51%的股份。
通过一系列海外收购行动,中国不仅获取了海外优质稀土资源,还抄底了成熟的核心专利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
参股海外矿山资源卡位:随着中国稀土加工业日益强大,策略也随之调整。国内很多矿山减少开采,转为战略储备,转而收购海外矿山或生产权。进口稀土矿石后,在中国进行提纯加工,再以高附加值产品加价出口。
如今,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又是最大的出口国。这一转变,让中国在全球稀土资源配置中掌握了主动权。
西方难以逾越的困境
这些年,欧美澳以及日本等国家都试图推进稀土供应链的“去中国化”。以美国为例,其国内并非没有稀土加工能力,但想要重构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谈何容易。
重新开发电机组、升级配输电网、打通矿产运输动脉,每一项都是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需要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的资金。
而且,美国工业用电价格高出中国三倍多,劳动力成本更是达到中国的六倍。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美国即便对中国稀土产品加征300%的关税,从中国进口稀土依然比自己生产要划算得多。
自20世纪70年代徐光宪院士取得技术突破至今,不过半个世纪。在中国从资源到技术、从产业到资本自上而下构建的强大体系之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即便发现了稀土矿,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国来加工提纯。
因为中国在稀土领域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优势,从开采、分离、提纯到加工应用,拥有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这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和超越的。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