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现在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日本面前,但他们丝毫还不愿意接受。
曾经日系车是无数国人的选择,更是全球能和德系车拼质量和服务的存在。
但就在新能源出现之后,德国车企历经波折仍稳步向前,日本车企却屡屡错失先机。
同样手握顶尖技术,为何在产业变革中走向不同方向?是燃油时代的成功模式成了转型枷锁,还是对中国这个全球核心市场的判断出现偏差?
新能源时代的“累赘”
当年日本车企能靠丰田、本田打遍全球,靠的是一套“垂直整合”的狠活儿,当时他们不光造车,连汽车马达、玻璃、甚至坐垫的技术都要攥在自己手里。
这种模式的好处太明显了:能把成本压到最低,质量把控也严,就像丰田的“精益生产”,每一颗螺丝钉都在自己的掌控里,在燃油车技术稳定的年代,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这与当时的欧洲市场是很大的风气,尤其是德国车企,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那就是“模块化平台”。
比如大众早年搞的MQB平台,一个平台能衍生出轿车、SUV、MPV,不同品牌、不同级别都能用。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模式“不够精细”,可谁也没料到,这恰恰为后来的电动化埋下了伏笔。
因为模块化的核心是“灵活适配”,等到要做电动车时,只需把燃油动力模块换成电池、电机,就能快速推出新车型,省去了从零开始的麻烦。
而日本车企的“垂直整合”在稳定期是王牌,但到了产业变革期就成了包袱。
他们在燃油车全产业链砸了几十年的真金白银,要是转做电动车,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变速箱技术就等于白扔了。
这种“沉没成本”的压力,让他们在转型时总是犹犹豫豫。
反观德国车企,早年没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模块化的灵活度反而成了优势。
这就像走路,习惯了走直线的人,突然要转弯总会慢半拍,而平时就会灵活变道的人,应对岔路自然更从容。
所以到新能源时代到来时,德国能多少搭上了顺风车,而日本则需要从头开始修路!
新能源核心战场
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核心在哪?毫无疑问是中国。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也就是说,每卖10辆车,就有4辆是新能源。
这个市场的选择,基本能决定车企未来的命运,而日德车企在这里的表现,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德国车企是早早看懂了中国市场的逻辑:要做电动车,先搞定供应链和本地化。
比如大众早在2018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建电池厂,把电池成本压下来。
宝马、奔驰也纷纷把电动车型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调整车机系统、续航配置。
就拿大众ID.3来说,刚开始因为车机不好用销量拉胯,后来快速迭代优化,现在月销能稳定在1万辆以上。
宝马iX3更是成了豪华电动SUV的热门款,2024年销量突破了8万辆。
可日本车企呢?总像是没摸准中国市场的脉。
他们一门心思押注氢能源,尤其是丰田,几十年研究之下已经掌握了60%以上的氢燃料电池的专利。
这种技术确实有亮点,但问题是中国根本没往氢能源这条路上使劲。
截至2024年底,全国加氢站也就200多座,而充电桩超过400万个,消费者买了氢能源车,去哪儿加氢?
反观日系的电动车,要么续航跟不上,要么设计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2024年全年销量加起来还不如大众ID系列一个月的量。
由此看来日本根本不懂我们,中国市场从来不是“技术比拼场”,而是“需求适配场”。
消费者要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用着方便、性价比高的产品”。
德国车企哪怕初期技术不算顶尖,但他们愿意根据中国市场调整战略。
而日本车企总抱着“我有好技术,消费者总会认可”的想法,这在快速变化的新能源时代,根本行不通。
“技术极致”到“战略适配”
日德车企现在不同的命运,说到底不是技术能力的差距,而是战略思维的分野。
现在的日本车企太执着于“技术极致”,总觉得只要把一项技术做到最好,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燃油时代是这样,所以他们能靠发动机技术打败美系车。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产业逻辑变了,从“单点技术突破”变成了“生态协同竞争”,光有好技术没用,还得跟上政策趋势、供应链节奏、消费者需求。
德国车企的优势,恰恰在于“战略适配”。
他们没有沉迷于过去的燃油车技术优势,而是早早看清了电动化是大趋势,哪怕中间走了弯路,但方向没错。
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开放合作”:不非要自己造电池,跟宁德时代合作,不非要自己搞车机,还跟中国科技企业合作。
这种“不追求全产业链垄断,只追求核心环节可控”的思路,反而更适应新能源时代的竞争。
其实这事儿给所有行业都提了个醒:没有永远的成功经验,只有永远的产业趋势。
日本车企在燃油时代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模式适配了那个时代;而现在的困境,是因为他们把过去的经验当成了“真理”。
德国车企的转型虽然不算完美,但他们至少做到了“不被过去绑架”。
未来的汽车行业,拼的不是谁掌握了多少专利,而是谁能更快地适应变化、更灵活地调整战略。
结语
汽车行业的变革还在继续,日德车企的故事还没结束。
在新能源时代,“固执”从来不是美德,“灵活”和“适配”才是生存的关键。
没有哪个企业能靠“回忆过去”赢得未来,能跟上时代的,永远是那些愿意放下过去、拥抱变化的人。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