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在对华问题上的动作可谓是相当频繁,一方面加强对华军事威慑,另一方面又主动寻求高层对话。
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提出与中国防长通话的请求,但中方并未急于回应,这种“已读未回”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先从最近的南海局势说起。不久前,菲律宾一艘船只试图强闯黄岩岛,但被中国成功阻止。紧接着,美军以 “航行自由” 为名派遣驱逐舰进入黄岩岛海域,公然侵犯中国领海,最终被中国解放军警告驱离。
很明显,美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施压,在南海不断进行挑衅,逐步加强对该地区局势的控制,同时给菲律宾撑腰。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那是坚定不移的,可美国,不仅在南海搞事,还和台湾当局密切接触,这使得中美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报道了美国国防部长主动提出要和中国国防部长通话的消息,但中方一直没有给出明确回应。 “中方未看到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 这句话很有分量,指出了中美关系当前的关键问题。
中方暂不回应美防长的通话请求,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中方是没看到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美国防长的通话请求,表面上看像是缓和紧张关系的举措,实际上并不代表美国会调整其对华基本战略。美国的对华战略里,军事威慑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两天还放出信号,说下个月要在日本部署中导系统。
这要是真部署了,日本和菲律宾就能对中国形成夹击之势,美国构建的 “第一岛链” 也就更加强势。接下来美菲、美日之间的军事互动肯定会增多,中国周边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大。
美国防长这时候想通话,就是想建立个沟通通道,避免战略误判。但问题是,现在美国一直在加强对华威慑,就靠通个电话就能消除误判吗?
显然不太可能。只要美国不改变它的立场,中国肯定会用自己的手段来降低周边国家对华的威胁。
其次,中方对美国展现的 “诚意” 并不买账。就拿中美关税谈判来说,之前美国虽然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可同时也没闲着,在背后采取了不利措施。
比如放开 H20 芯片出口限制,但是这芯片不仅是次等品,还存在安全隐患。随后又突然宣布停产,这是典型的“先利诱后放弃”。也侧面说明美国就是为了谈判而谈判,根本不是真心想改善对华关系。
看似合作,实则拖延战术。
美国防长这次打电话,估计也是只想解决眼前的问题,怕美日、美菲的军事互动让中国产生误判,等误判风险降低了,还是会继续加强对华威慑。这样看来,美国根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只靠打电话安抚中方是没用的,中国防长不接电话的原因显而易见。
再者,中方已读未回,不是无视对话的存在,而是在提醒美国,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美国不要试图用小伎俩拖延时间、转移视线,也不要幻想仅凭话语能掩盖其军事行动的真相。如果美国继续走当前这条路,将使中美关系陷入更深的不信任,通话也没任何意义。
而且,中方这也是想晾一晾美国,让美国认清现实。美国一直以来都是那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在南海问题上,想和菲律宾一起威慑中国,又不想让中国翻脸;
在台海问题上,想打 “台湾牌” 捞好处,又要阻止两岸统一;在中美谈判上,想让中国满足它的诉求,又要不断遏制中国经济发展。
这种自私贪婪的做法,真是把 “美国优先” 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中国可不惯着它了,对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说不。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理性和勇气,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
可以预见,未来南海、台海及中美经贸等多重领域的紧张将持续存在。正如俄罗斯在美国计划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问题上的表态,任何一旦引发的战略误判都将由美方承担最大的责任。
面对这种情势,中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不失理性与克制。
美国防长想同中国通话,是希望在美日美菲军事互动升级背景下,构建某种沟通通道,避免误判导致不测事故。但现实是美国并未展现出真正改善关系的诚意,甚至持续强化军事威慑和战略包围。
中国“已读未回”,意味着对美国的战略姿态保持警惕和审慎,不会因短期沟通而放松警惕。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需要继续坚定立场,提升防御,积极运用多边外交争取国际支持,同时通过战略定力和务实举措维护自身周边安全和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的复杂和敏感关系着两国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任何一方的动摇或误判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在这种大背景下,理性、克制和务实的沟通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必须以诚意和尊重为基础,只有这样,中美才能找到真正和平共处和合作共赢的路径。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