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新闻中心 中美拐点出现!特朗普才下令建造的武器还在设计,中国已经部署!

中美拐点出现!特朗普才下令建造的武器还在设计,中国已经部署!

据《亚洲时报》10月3日报道,中国在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率先部署了一套具备实战原型性质的“金穹”式系统,而美国提出的原版“金穹”计划,则仍处于初步规划阶段。

报道指出,中国该系统由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牵头研发,已整合天基、空基、海基与地面多种传感器,具备同时追踪1000枚导弹发射、识别真实弹头与诱饵的能力。

系统通过先进通信协议将多源预警信息整合至统一指挥层,实现对全球导弹活动的实时感知。

这种能力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全球级的导弹预警平台,为其核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反观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金穹计划,至今未能敲定最终架构,尚处于数据整合与系统设计阶段。

这种美国提概念,中国造出来的落差,凸显中美之间在战略执行与工业整合能力上的鸿沟。

(外媒报道截图)

众所周知,特朗普本人对金穹计划高度重视,将其定义为任内国防体系升级的核心工程。

他在2025年5月宣布该计划,强调要建立一套能覆盖全球、分层次、多域别的导弹防御网络,确保美国本土免遭远程打击威胁。

金穹的总体构想包括四个防御层次:最上层为太空中的预警与拦截卫星,其下依次为中段拦截系统、高空末端系统,以及近距离的区域防御系统。

按照美国国防部最初规划,这一体系将由多个军种共同管理,并融合AI算法、数据云端处理与统一发射平台等关键技术。

然而,截至目前,金穹计划仍处于早期论证与分包合同谈判阶段,仅有部分雷达预警系统和指挥协议进入试验或框架拟定阶段。

关键的拦截器、发射平台、通信网络及空间资源配置尚未定案,整个体系离实战部署尚有多年距离。

(特朗普很重视金穹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的进度更为明确且务实。

报道提到,中国部署的是一种以分布式早期预警平台为核心的导弹防御原型系统,尽管拦截能力尚未全面建成,但在数据整合、统一指挥与实时预判方面,已完成关键能力建设。

具体而言,该系统可实时吸纳多平台信息,精准识别弹道导弹路径,甚至具备一定程度的诱饵识别与轨迹预测能力,为下一步部署末段拦截器与天基拦截平台打下基础。

从布局来看,中国该系统优先覆盖北京、上海、渤海湾及三峡大坝等核心战略区域,并可通过军事内网完成战区互联。

它的核心目标不是直接拦截导弹,而是第一时间发现全球任意地点的导弹发射、识别弹头与诱饵,并将情报实时传输到统一指挥层,为决策层提供是否反击、怎么反击的依据。

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在战略技术层面,造出了一套能第一时间知道敌人打了什么、从哪打的系统,并具备预警即响应的能力。

这标志着中国的战略安全体系进入了感知领先的新阶段,也让先发制人这一威胁选项的威慑力大幅下降。

(特朗普幻想中的样子)

这种美国提概念、中国造出来的模式,已经不是个案,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核心原因在于,两国治理机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云泥之别。

美国作为全球军事技术创新中心,在设计、构想方面,并不落后,真正有问题的,是美国军工体系已深度嵌入政治博弈与预算博取中,项目论证周期漫长,跨部门协调极度复杂,导致提出一个高大上的计划容易,当年造出来非常困难。

而中国的军工系统在设计层面并不落后于美国,在制造方面,更是全面碾压。

中国具备全链条生产制造能力,科研、军方与产业界一体化程度高,能迅速将一个方案系统部署落地,迅速形成战斗力。

(中美博弈)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升美降的历史性拐点。

这种拐点不是说一下子就出现了转折,而是一连串结构性趋势叠加后的质变反转。

从科技系统上看,中国在多项战略技术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美国则仍困于实验与预算平衡。

从军工产业上看,中国的造舰速度、导弹生产等方面,已全面超越美国。

整体来看,中国正在从防御性威慑转向积极型战略博弈,而美国则是在弥补衰退中的信心赤字,试图用更大想象力制造虚拟优势。

特朗普提出金穹计划,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高超音速与反介入能力上升的恐慌,是一种心理防御型战略技术构想。

这意味着,美国已进入一个通过构想支撑信心,通过防御维持国际地位的阶段,而中国则开始通过现实反向塑造新的安全秩序。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是美国定义未来,中国努力追赶,那么现在的格局已经逐步变为中国塑造新的现实,而美国试图阻止未来的到来,因为美国已经没有信心在未来仍能保持霸权。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暴涨前夜,大国博弈找到了新战场!

下一篇
中美拐点出现!特朗普才下令建造的武器还在设计,中国已经部署!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