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中国新闻 从“一家独大”到暴跌89%,这场外卖三国杀,美团能否化险为夷?

从“一家独大”到暴跌89%,这场外卖三国杀,美团能否化险为夷?

相信上半年的外卖大战,很多人都听过,在这场惊世骇俗的外卖大战中,外卖的龙头——美团,遭遇了重大的打击,曾经每季度净利润接近百亿的美团,在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直接腰斩再腰斩,只剩14.9亿元。

这不仅是数字的暴跌,更意味着外卖行业延续多年的稳定格局,正在被京东、阿里的强势入局彻底打破,这次的“外卖大战”,美团是否还能像从前那样,化险为夷呢?

先来看这份让市场哗然的财报:美团Q2营收918.4亿元,同比增长11.7%,看似保持增长,但调整后净利润仅14.9亿元,同比骤降8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8.5亿元。

要知道,去年同期美团净利润还是136亿元,上一季度也有109亿元,短短三个月,利润从”百亿梯队”跌落到”十亿级别”,这样的下滑速度在美团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作为国内外卖行业的”老大哥”,美团不是没经历过风浪,从2013年开始,它和饿了么、百度外卖打了一轮又一轮价格战,每次都能凭借稳固的市场份额和运营经验站稳脚跟。

可这次不一样,对手不再是单一平台的对抗,而是京东、阿里两大电商巨头的”前后夹击”,而且一出手就是”百亿级”的投入,直接戳中了美团的核心软肋。

美团利润暴跌的核心原因,藏在”烧钱补贴”的账本里,为了应对竞争,它在本地生活和外卖业务上的销售及营销开支激增51.8%,三个月花了225亿元——平均每天要烧掉2.5亿元,这些钱大多用在用户红包、商户补贴上。

要知道,本地商业板块是美团的”基本盘”,过去贡献了超过七成营收和几乎全部利润,现在这个”现金牛”业务被迫持续输血,其他业务又没能扛起增长大旗,利润下滑自然成了必然。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京东4月那场”破圈突袭”,京东跳出电商舒适区,带着百亿补贴闯进本地生活领域,目标很明确:从美团手里分走外卖市场的蛋糕。

初期效果确实显著,京东外卖单日订单峰值突破2500万单,新业务收入暴涨198.8%。

但高增长的背后是巨额亏损——为了抢市场,京东三个月砸了270亿元营销费用,同比激增127.6%,最终导致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亏损147亿元,集团整体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05亿元转为亏损9亿元。

面对京东的猛攻,美团的反击也算迅速,7月推出”0 元奶茶券”活动,单日订单量飙到1.5亿单,成功把京东的市场份额压制在20%,受冲击最大的反而成了饿了么。

起初美团或许觉得,这场仗会像以前一样:扛过对手的初始猛攻,等对方烧不动钱了,市场就会回归常态,可它没料到,京东的压力还没缓解,阿里又带着”淘宝闪购”杀了进来。

淘宝的入局,给了美团更致命的一击,作为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电商巨头,淘宝闪购直接从订单量上实现反超。

更让美团揪心的是,其外卖市场占有率从70%骤降到44%——这是美团成为行业龙头后,首次在市占率上被其他平台超越。

更棘手的是,当美团稍微缩减补贴,部分商户就出现订单量、客单价双降,过去由它主导的价格体系,这次彻底失去了掌控力。

阿里这边也没轻松多少,虽然还没发布Q2财报,但业内测算显示,截至6月阿里在外卖和闪购业务上的投入已超100亿元,预计整个季度投入会翻倍到200亿元。

这么大的投入必然会影响利润,但相比京东和美团,阿里的资金储备更雄厚,抗风险能力更强,这也让它在竞争中多了几分底气。

现在的外卖市场,俨然成了”三国杀”的格局:美团靠多年积累的商户资源、骑手网络,占据”地利”优势,是行业里的”地头蛇”。

阿里手握海量用户和资金,敢尝试各种玩法,占尽”天时”。

京东虽然资金实力稍弱,但作为最早入局的”搅局者”,已经积累了部分商家和骑手的认可,勉强占了”人和”。

三者各有优势,却也都背负着巨额成本,谁都不敢轻易松劲。

更让美团焦虑的是时间窗口,行业内有个普遍观点:如果到2025年底,美团还没法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遏制住京东和阿里的扩张势头,可能会面临十年来最严峻的战略危机。

因为这次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在打破”外卖行业有高护城河”的认知——只要有资金、有战略,巨头就能随时进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玩家加入,从”三国杀”变成”群雄逐鹿”。

其实京东和阿里入局外卖,看重的不只是外卖本身的利润,更是背后的流量价值。

外卖是高频消费场景,用户每天都会打开APP下单,能显著提升APP的打开率和使用时长。

对京东来说,主站用户以”计划性消费”为主,比如买家电、日用品,缺乏外卖这种”即时性消费”场景,通过外卖能吸引新用户,还能带动商超、医药等即时零售业务。

阿里则想让用户养成”逛淘宝顺便点外卖”的习惯,用电商的低价优势结合即时配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本质上,这场战争是零售行业的一次”大洗牌”,谁能抓住外卖这个流量入口,谁就能在未来的本地生活竞争中占据主动。

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团除了砸钱补贴,还开始做一件过去很少主动做的事:改善与骑手的关系。

其骑手体验运营负责人透露,2025年底前会全面取消众包骑手的超时罚款,改用得分体系替代负项扣分,目前新模式已经基本完善,很快会在全国推广。

同时还会升级防疲劳举措,针对连续跑单的骑手优化策略,平衡他们的收入和健康。

了解美团的人都知道,过去它和骑手的矛盾一直是行业焦点——从配送时限争议到社会保障问题,双方的纠纷几乎从未断过。

现在主动调整骑手政策,看似是”改善员工福利”,实则是美团的”生存策略”:在京东、阿里也在争抢骑手资源的当下,一旦骑手流失,配送网络就会出现漏洞,而这恰恰是外卖业务的生命线。

更严峻的是,美团的”护城河”正在被削弱,过去无论竞争多激烈,它的市场份额始终稳定在70%左右,可这次短短30周,市占率就从73%跌到44.1%。

要知道,市场份额不仅是营收的保障,更是与商户、骑手谈判的筹码,现在这道最坚固的防线濒临失守,美团只能”背水一战”。

为了破局,美团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旗下海外外卖品牌Keeta在Q2取得了突破,不仅巩固了香港市场的领先地位,7月底还把服务拓展到沙特等20个城市,正式进入卡塔尔。

但海外扩张并非易事:在欧美等外卖业发达的地区,有Uber Eats、Deliveroo等本土巨头盘踞,美团要想抢市场,必须投入更多资金;而在中东等渗透率低的地区,培养当地人”点外卖”的习惯需要时间,前期投入同样不菲。

现在的美团陷入了”两难境地”:放弃海外市场,前期投入会打水漂;继续推进,又要在国内竞争之外分散精力和资金。

可京东、阿里不会给它喘息的机会——据悉京东计划推出商家免佣金政策,同时加大骑手补贴;阿里在这场竞争中表现得格外积极,后续极有可能继续加码投入。

按照这个趋势,美团Q3的投入大概率会超过Q2的120亿元,成本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其实纵观整个外卖行业的竞争,核心手段始终没跳出”三补贴”:补贴消费者吸引下单,补贴商家鼓励入驻,补贴骑手保障配送。

过去这些话语权都掌握在平台手里,消费者、商家、骑手只能被动接受规则;但现在不同,三大平台的竞争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商家可以对比不同平台的政策,骑手也能挑选待遇更好的合作方,这或许是这场大战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这场”外卖三国杀”最终谁胜谁负,希望最终的受益者是消费者、商家和骑手。

如果只是从”一家独大”变成”另一家独大”,行业规则依然由单一平台制定,那么这场烧钱大战带来的,可能只是短暂的福利,而非长久的行业进步。

毕竟,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从来不是靠”垄断”维持的,而是靠公平竞争、多方共赢的格局支撑的。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大陆展开一级戒备之际,赖清德出现重大失职,最后还是要大陆收场

针对印菲边界争端,中国换了高阶打法,这下他们寝食难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