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明确福建承担两岸融合示范任务,这事关键得看具体行动。
2024年6月出台的这份意见,直接点名福建要搞先行先试。
文件落地才是真功夫,比喊口号实在多了。
平潭综合实验区搞了十五年,台胞社区建设已经摸出不少门道。
金门供水工程通水六年,日均供水超万吨。
民生项目扎扎实实在推进。
福州到台北的高铁规划纳入国家路网,技术上早不是问题。
台湾媒体去年就讨论过这条线路的可行性。
福建现有台资企业超过一万家。
实际使用台资占大陆总量近四成。
2023年台胞在闽参保人数涨了四分之一,子女入学人数翻倍。
政策配套跟得上,台胞用脚投票最真实。
两岸婚姻家庭在闽登记已超十万对。
泉州台商投资区试点跨境医保直接结算,厦门建了七个台胞保障性住房社区。
这些细节比宏观数据更能说明融合深度。
台湾青年在闽创业项目去年新增六百多个,主要集中在电商和现代农业。
厦门新开的两岸职业资格采认窗口,三个月认证了七百多本台湾执照。
莆田妈祖信俗活动去年吸引三万台胞参与。
文化交流从民间切口最容易突破。
文件提到的两岸共同市场,闽台农产品贸易量五年涨了四倍,释迦莲雾恢复输入后三个月走货超万吨。
台商在闽投资半导体项目去年新增注册资本三十亿。
福建自贸区对台跨境金融贷款余额突破百亿。
经济融合得靠真金白银支撑。
金厦生活圈每天有四十班船往返,台胞卡能在福建刷公交进景区。
便利化措施到位自然增进认同。
这事靠谱在已有基础。
福建去年对台海运快件量占全国九成,跨境电商包裹三天就能到台北。
马尾琅岐到马祖航线开通后,航程缩到八十分钟。
民生小切口往往最能破冰。
关键看后续配套政策。
台湾青年在闽创业失败率比本地低十二个百分点,说明孵化体系有效。
泉州台企参与制定的两岸茶叶标准,成为行业通用规范。
规则衔接才是深度融合的标志。
文件提的”同等待遇”正在变现。台胞在闽购房限制比陆籍还少,已有两千多套成交。福州台胞考取社工证人数占全国三分之一。政策红利转化为生活便利最实在。
金门酒厂在厦门建了分装基地,台湾高粱酒在大陆市占率五年翻番。产业合作双赢才是硬道理。南平农林大学台湾教授带团队研发的茶树品种,在武夷山推广种植超万亩。技术交流没有障碍。
这事急不得也慢不得。晋江两岸戏剧节办了十二届,参演台湾剧团从三五家到如今三十多家。文化认同需要积累。但厦门台胞接种大陆疫苗比例达92%,健康议题加速了融合进程。
通水通电通桥比空谈统一更实际。福建向金门供电项目已完成海底勘探,厦金大桥前期研究进入实测阶段。看得见的民生工程最有说服力。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